第23章 春23(第2页/共2页)
霸总的农村生活[种田]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竟他也才只是个刚成年不久的孩子而已。
陆择看着阮惜时低垂的眉眼,阮惜时长长的睫毛随着他的情绪扑闪着,惹人疼惜,他不由得出声说道“这家包子味道挺好的。”
阮惜时原本以为陆择这样看着就没吃过苦的人应该不会喜欢这种廉价的包子,但是听到陆择突然说的这句话后,他像是得到了某种肯定和承诺那样,心情蓦地就好转了起来,抬头扬起笑脸看向陆择,眉目弯弯地说“陆择哥你喜欢的话,下次去镇上再买一些吃。”
大概是看到阮惜时烂漫的笑容,也可能是被他的情绪感染,陆择只觉得原本有点难以下咽的包子都变得好吃起来。他本来只是不愿拂了阮惜时的好意,让阮惜时为难才接过的包子,毕竟在他人生前三十年里,从来没有人敢给他吃这种无论是卖相还是口感都不算好的东西。但这会发现自己的一句话一个表现就能让阮惜时的心情好转,他像是被某种情绪满足了心房,整个人也跟着心情愉悦起来。
村子依旧笼罩在绵绵春雨里,隔着茫茫的雨雾,看什么都有点不真切,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阮惜时的好心情。他跟陆择走过村道,路过一座三进三出的老宅子时,他听到里面有说话的声音,好奇心就驱使他走过去,往里面张望一下。
原来是几位村妇在里面磨米,见阮惜时突然出现,村妇们都停下手中的工作,笑着跟他打招呼“时仔,去镇上回来啦,今天都买了些什么呀”
阮惜时被人发现,也不再躲躲藏藏,他大大方方地走进宅子里,回答对方说“我去买了些清明上坟需要的东西,张婶张嫂你要做发糕吗”
张嫂往石磨中间的孔放了一勺子浸水的米,闻言笑着应道“是啊,这不是清明要到了,磨些米浆做发糕祭祖用嘛。”
张婶推着石磨,问阮惜时“时仔你准备什么时候去拜祭你爷爷啊要是时间来得及,等我蒸好发糕,送一块过去给你,让你拿去祭拜你爷爷。”
经过石碾子磨压的米变成了米浆,从磨石下面流出来,然后顺着渠儿流到出口,流进下面接着的桶中,白白粘粘的一桶。
这样一桶米浆,拿回家放入泡打粉和黄糖,摊在蒸托上,放到锅里蒸出来,就会变成蜂窝巢一样的发糕,这玩意可不是每天都能吃到的,因为磨米浆需要大量人工,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有人做。
阮惜时自然是爱吃发糕的,小时候过年,他爷爷也会泡上小半桶米,带他来这里磨米浆,他不够高,就搬个板凳站上去,往磨石上面的口子灌米,爷爷就负责推石磨。祖孙俩忙活大半个下午,才得到够两托发糕的米浆,一托做成咸糕,一托做成发糕,够祖孙俩吃一个春节。
如今爷爷不在了,以后吃发糕的机会就大大减少,阮惜时也不跟张婶她们客气,从买来的果子里匀了几个出来,放到石磨旁边当做答谢。
村子以前贫穷落后,大家都没有什么钱,又是乡亲邻里的,谈钱伤感情,最早被人接受的就是以物换物,互通有无,你家送我一把菜,我家给你一把米的。后来生活条件好了点,大家就更加不吝啬那一点点东西了,谁家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就拿出来一点分给要好的邻居,下次邻居家做了好吃的,又拿一些送回去,有来有回,街坊邻里在这些交换中变得越发和睦。
回家路上,阮惜时跟陆择解释说“那个老宅子是村里最大那户人家的祖宅,我们村姓张的人最多,他们是最早来这里扎根的,经过多年发展,他们的子子孙孙遍布附近几个村落,大家都分家出去了,祖宅就空了出来。因为以前村子里人少,大家都住在一起,所以祖宅里面什么设备都有,像石磨来水井啦。我爷爷说他刚来村里那会,家里没有挖井,他每天都要去张家祖宅那口井里挑水回家用。像刚才的张婶张嫂,她们就是张家的嫡系媳妇,他们家人多,祖宗也多,每逢清明重阳扫墓都很大规模,需要准备很多东西,所以她们才去磨米浆做发糕。”
陆择一边听着一边附和地点点头“怪不得她们磨了那么多米浆,清明那天他们家一定很忙吧”
阮惜时推开家门让陆择进去,回头关上门才继续说“到那天,周围几个村子的张家人都会赶回来,大概有上百人,他们会分头行动,一拨人拜一个地方,晚上大家再一起吃顿饭,就各回各家了。我小时候特别羡慕张家的同龄人,他们家好多亲戚,逢年过节都热热闹闹的,因为我们家只有我跟爷爷两个人嘛,我还问过爷爷,什么时候我们家才能像张家那样开枝散叶,长大之后想起来还觉得自己那个问题幼稚天真得很。”
说着他自己就不好意思起来,低头去整理他买回来的东西,陆择只看到他红彤彤的两只耳朵尖。
竟他也才只是个刚成年不久的孩子而已。
陆择看着阮惜时低垂的眉眼,阮惜时长长的睫毛随着他的情绪扑闪着,惹人疼惜,他不由得出声说道“这家包子味道挺好的。”
阮惜时原本以为陆择这样看着就没吃过苦的人应该不会喜欢这种廉价的包子,但是听到陆择突然说的这句话后,他像是得到了某种肯定和承诺那样,心情蓦地就好转了起来,抬头扬起笑脸看向陆择,眉目弯弯地说“陆择哥你喜欢的话,下次去镇上再买一些吃。”
大概是看到阮惜时烂漫的笑容,也可能是被他的情绪感染,陆择只觉得原本有点难以下咽的包子都变得好吃起来。他本来只是不愿拂了阮惜时的好意,让阮惜时为难才接过的包子,毕竟在他人生前三十年里,从来没有人敢给他吃这种无论是卖相还是口感都不算好的东西。但这会发现自己的一句话一个表现就能让阮惜时的心情好转,他像是被某种情绪满足了心房,整个人也跟着心情愉悦起来。
村子依旧笼罩在绵绵春雨里,隔着茫茫的雨雾,看什么都有点不真切,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阮惜时的好心情。他跟陆择走过村道,路过一座三进三出的老宅子时,他听到里面有说话的声音,好奇心就驱使他走过去,往里面张望一下。
原来是几位村妇在里面磨米,见阮惜时突然出现,村妇们都停下手中的工作,笑着跟他打招呼“时仔,去镇上回来啦,今天都买了些什么呀”
阮惜时被人发现,也不再躲躲藏藏,他大大方方地走进宅子里,回答对方说“我去买了些清明上坟需要的东西,张婶张嫂你要做发糕吗”
张嫂往石磨中间的孔放了一勺子浸水的米,闻言笑着应道“是啊,这不是清明要到了,磨些米浆做发糕祭祖用嘛。”
张婶推着石磨,问阮惜时“时仔你准备什么时候去拜祭你爷爷啊要是时间来得及,等我蒸好发糕,送一块过去给你,让你拿去祭拜你爷爷。”
经过石碾子磨压的米变成了米浆,从磨石下面流出来,然后顺着渠儿流到出口,流进下面接着的桶中,白白粘粘的一桶。
这样一桶米浆,拿回家放入泡打粉和黄糖,摊在蒸托上,放到锅里蒸出来,就会变成蜂窝巢一样的发糕,这玩意可不是每天都能吃到的,因为磨米浆需要大量人工,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有人做。
阮惜时自然是爱吃发糕的,小时候过年,他爷爷也会泡上小半桶米,带他来这里磨米浆,他不够高,就搬个板凳站上去,往磨石上面的口子灌米,爷爷就负责推石磨。祖孙俩忙活大半个下午,才得到够两托发糕的米浆,一托做成咸糕,一托做成发糕,够祖孙俩吃一个春节。
如今爷爷不在了,以后吃发糕的机会就大大减少,阮惜时也不跟张婶她们客气,从买来的果子里匀了几个出来,放到石磨旁边当做答谢。
村子以前贫穷落后,大家都没有什么钱,又是乡亲邻里的,谈钱伤感情,最早被人接受的就是以物换物,互通有无,你家送我一把菜,我家给你一把米的。后来生活条件好了点,大家就更加不吝啬那一点点东西了,谁家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就拿出来一点分给要好的邻居,下次邻居家做了好吃的,又拿一些送回去,有来有回,街坊邻里在这些交换中变得越发和睦。
回家路上,阮惜时跟陆择解释说“那个老宅子是村里最大那户人家的祖宅,我们村姓张的人最多,他们是最早来这里扎根的,经过多年发展,他们的子子孙孙遍布附近几个村落,大家都分家出去了,祖宅就空了出来。因为以前村子里人少,大家都住在一起,所以祖宅里面什么设备都有,像石磨来水井啦。我爷爷说他刚来村里那会,家里没有挖井,他每天都要去张家祖宅那口井里挑水回家用。像刚才的张婶张嫂,她们就是张家的嫡系媳妇,他们家人多,祖宗也多,每逢清明重阳扫墓都很大规模,需要准备很多东西,所以她们才去磨米浆做发糕。”
陆择一边听着一边附和地点点头“怪不得她们磨了那么多米浆,清明那天他们家一定很忙吧”
阮惜时推开家门让陆择进去,回头关上门才继续说“到那天,周围几个村子的张家人都会赶回来,大概有上百人,他们会分头行动,一拨人拜一个地方,晚上大家再一起吃顿饭,就各回各家了。我小时候特别羡慕张家的同龄人,他们家好多亲戚,逢年过节都热热闹闹的,因为我们家只有我跟爷爷两个人嘛,我还问过爷爷,什么时候我们家才能像张家那样开枝散叶,长大之后想起来还觉得自己那个问题幼稚天真得很。”
说着他自己就不好意思起来,低头去整理他买回来的东西,陆择只看到他红彤彤的两只耳朵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