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定大唐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上的大元帅还是应由身为嫡长子的广平王李俶来做为好,否则一旦是建宁王立下了不世之功,也难保没有人不会撺掇他发动一次新的“玄武门之变”,到了那时候,大唐势必陷入一场新的兄弟相残的悲剧之中。
而在皇后和太子的册立问题上,李泌认为应该先缓一缓,等太上皇主动发下诰命为好,那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否则,那边的叛乱还没有平定,这边就着急“封妻荫子”,恐怕会在政治上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得不偿失。
这三点建议,李亨最后都听从了。
然而,李泌也洞察到了他藏在这三个问题之下的真实意图——他急切地渴求从各种形式上不断的巩固自己的帝位,不让太上皇李隆基有任何翻盘的机会!
其实,李亨这样做也并非杞人忧天。就在他北上灵武之后,太上皇李隆基在成都也没闲着,直接任命永王李璘领四道节度使,出镇江陵府,把江、淮地区的租赋牢牢控制在手中。
只不过,自幼在深宫内长大的李璘完全缺乏政治智慧,在一夕之间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几个党羽的煽动,他竟然忘乎所以起来,违抗天子李亨命他向西入蜀的圣旨,反而率大军沿江东去,让所有人不得不猜想他有效仿东晋割据江南的意图。
果然,在遇到沿路地方官员的质问之后,李璘便悍然发兵攻击了吴郡、广平、当涂等地,引起大唐的江淮大后方的巨大震动。
天子李亨大惊,忙任命谏议大夫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让他与江东节度使韦陟、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瑱等一起剿灭永王的叛乱。
在东北、西北两大军区积累了多年军旅经验的高适果然不负圣望,他与来瑱、韦陟在安陆召开了誓师大会,催动数万大军水陆并进——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将叛乱平息!李璘与他的儿子李瑒也都死于乱军之中。
那些曾经跟随在李璘身边的官员也都被杀的杀,贬的贬,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李太白——他本想跟随永王平叛,怎想到反而稀里糊涂成了“叛军”的一份子?所幸人家也只是想利用他的名望笼络人心而已,故此也不曾给他什么重用。
后来,多亏了元帅郭子仪在天子李亨面前求情,愿意拿自己的爵位替李白赎罪,这才救了“谪仙人”一命,只将正在长流夜郎路上的李白特赦罢了,这是后话,暂按下不表。
李璘的生母早亡,从小是由兄长李亨带大,李亨也对这个小弟弟如亲生儿子般看待,在他身上倾注了不少心血。
如今,兄弟两人却在权力魔杖的操纵下反目成仇,最终不得不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这无疑又给李亨早已伤痕累累的心头又狠狠补上了一刀。
从那以后,李泌明显感觉到天子李亨对太上皇李隆基采取了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父子之间那一堵本已开始融化的冰墙陡然变得更加坚硬、寒冷了起来……就在不久前,李亨还突然降旨,将据说与太上皇走得很近的大将李承光斩首,理由是“问责潼关之败”——可谁都看得清楚,随哥舒翰在潼关大败的还有很多将领官吏,比如王思礼、高适等人……却都不仅没有被问责,还都得到了抚慰和升赏……
更可怕的是,李亨变得更加多疑和敏感,甚至将疑惑的目光投向了自己两个亲生儿子——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
李泌曾坦诚地将自己的意见分别告知了建宁和广平二人,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许多龃龉都是因为当事人遮遮掩掩,彼此猜忌造成的,故此,他更喜欢把话说在明面上,这反倒会让看似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果然,广平和建宁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都表示赞同他的理智和客观。
二人还都各自向天子李亨表达了愿意将个人得失放在一边,先一心一意平定叛乱,一切等“克复两京,迎太上皇还宫”以后再说。
李亨听了他们的表态后只是满意地点了点头,便从此再未提起。
没有人知道,是不是就在那时他心中那颗黑暗的种子就萌发了可怖的毒芽,
-->>
上的大元帅还是应由身为嫡长子的广平王李俶来做为好,否则一旦是建宁王立下了不世之功,也难保没有人不会撺掇他发动一次新的“玄武门之变”,到了那时候,大唐势必陷入一场新的兄弟相残的悲剧之中。
而在皇后和太子的册立问题上,李泌认为应该先缓一缓,等太上皇主动发下诰命为好,那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否则,那边的叛乱还没有平定,这边就着急“封妻荫子”,恐怕会在政治上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得不偿失。
这三点建议,李亨最后都听从了。
然而,李泌也洞察到了他藏在这三个问题之下的真实意图——他急切地渴求从各种形式上不断的巩固自己的帝位,不让太上皇李隆基有任何翻盘的机会!
其实,李亨这样做也并非杞人忧天。就在他北上灵武之后,太上皇李隆基在成都也没闲着,直接任命永王李璘领四道节度使,出镇江陵府,把江、淮地区的租赋牢牢控制在手中。
只不过,自幼在深宫内长大的李璘完全缺乏政治智慧,在一夕之间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几个党羽的煽动,他竟然忘乎所以起来,违抗天子李亨命他向西入蜀的圣旨,反而率大军沿江东去,让所有人不得不猜想他有效仿东晋割据江南的意图。
果然,在遇到沿路地方官员的质问之后,李璘便悍然发兵攻击了吴郡、广平、当涂等地,引起大唐的江淮大后方的巨大震动。
天子李亨大惊,忙任命谏议大夫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让他与江东节度使韦陟、淮南西道节度使来瑱等一起剿灭永王的叛乱。
在东北、西北两大军区积累了多年军旅经验的高适果然不负圣望,他与来瑱、韦陟在安陆召开了誓师大会,催动数万大军水陆并进——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就将叛乱平息!李璘与他的儿子李瑒也都死于乱军之中。
那些曾经跟随在李璘身边的官员也都被杀的杀,贬的贬,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李太白——他本想跟随永王平叛,怎想到反而稀里糊涂成了“叛军”的一份子?所幸人家也只是想利用他的名望笼络人心而已,故此也不曾给他什么重用。
后来,多亏了元帅郭子仪在天子李亨面前求情,愿意拿自己的爵位替李白赎罪,这才救了“谪仙人”一命,只将正在长流夜郎路上的李白特赦罢了,这是后话,暂按下不表。
李璘的生母早亡,从小是由兄长李亨带大,李亨也对这个小弟弟如亲生儿子般看待,在他身上倾注了不少心血。
如今,兄弟两人却在权力魔杖的操纵下反目成仇,最终不得不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这无疑又给李亨早已伤痕累累的心头又狠狠补上了一刀。
从那以后,李泌明显感觉到天子李亨对太上皇李隆基采取了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父子之间那一堵本已开始融化的冰墙陡然变得更加坚硬、寒冷了起来……就在不久前,李亨还突然降旨,将据说与太上皇走得很近的大将李承光斩首,理由是“问责潼关之败”——可谁都看得清楚,随哥舒翰在潼关大败的还有很多将领官吏,比如王思礼、高适等人……却都不仅没有被问责,还都得到了抚慰和升赏……
更可怕的是,李亨变得更加多疑和敏感,甚至将疑惑的目光投向了自己两个亲生儿子——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
李泌曾坦诚地将自己的意见分别告知了建宁和广平二人,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许多龃龉都是因为当事人遮遮掩掩,彼此猜忌造成的,故此,他更喜欢把话说在明面上,这反倒会让看似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果然,广平和建宁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都表示赞同他的理智和客观。
二人还都各自向天子李亨表达了愿意将个人得失放在一边,先一心一意平定叛乱,一切等“克复两京,迎太上皇还宫”以后再说。
李亨听了他们的表态后只是满意地点了点头,便从此再未提起。
没有人知道,是不是就在那时他心中那颗黑暗的种子就萌发了可怖的毒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