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张汉卿之所以敢于向英方提出在英人看来十分“苛刻”的诸项要求,是因为准确地把握了局势。 尽管一战结束后,英国作为得胜国又获得了大片委任统治地,帝国版图得到进一步扩展。但是这只是表象: 由于在大战中英国受到巨大损失,损毁船舶800万吨,占商船的70%以上,海军的死亡人数达27215人。一战后英国丧失了长期保持的海上霸权,经济实力下降,对殖民地的统治力量削弱,维持庞大的殖民体系已力不从心。 同时,在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推动下,殖民地的民族皿煮意识进一步增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形成高|潮,英国殖民体系遭到极大冲击。 如1921年英国被迫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脱离统治享有自治权,英国国名也由“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1922年“华夫脱”党|领导埃及获得初步的独立。一些自治领,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由于在一战期间参战支持英国,给予英国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这提高了自治领要求与英国平起平坐的筹码。 有人评价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虽胜犹弱”,“赢得战争输掉优势”。大战确实使英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战争期间,它损失了1/3的国民财富,失掉了50%的商船队,变卖了1/4的海外资产。大战使英国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沦为一个负债累累的债务国,债务从1914年的6.5亿英镑,增至1920年的78.28亿英镑。 债务的激增还使英国金融中心的地位动摇,使得原来在国际市场上起着共同货币作用的英镑受到美元的冲击,英国利用英镑对世界进行财政剥削的支配地位削弱。 因此,战争使英国的经济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它的世界霸主地位和帝国统一的根基开始动摇。尽管英国政|府采取保护关税、失业保险和移民海外的政策,但经济发展仍然困难重重。 这次大战也改变了英国和日本在远东特别是中国的实力对比:英国力量逐渐衰落,而日本却借“天佑之机”发展壮大了在远东的力量,并取得独占|中国的优越地位。 由于英日因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而带来的摩擦日益增加,因此在战争结束后,它们重新确立了各自对远东和中国的政策。 与此同时,在中国国内,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猛烈冲击着英日的在华殖民权益。在这种情况下,从维护各自的殖民权益和镇压中国革命出发,英日在华展开了既合作又争夺的拉锯战。 在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后,它们开始调整在远东的政策,英国对日本实施既遏制又安抚的政策,对中国继续执行帝国主义政策,但是同时呈现外交撤退趋势;而日本则展开了“协调外交”和对华“不干涉”外交,实质上呈现出外交进攻趋势。 因此,面对渐渐强大的中华民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强国的英国,在处理涉及中国的东亚问题时渐渐力不从心,这从他们在“五卅”惨案的处理及善后便可看出。即使在正史上,英国也只能对日本在亚洲的蚕食中国东北无能为力甚至默许。 在欧洲大陆玩“均势外交”它在行,可是在东亚只有一个庞然大物的中国,它的这些招数就玩不转了。以前军阀混战时还有支点,现在各路诸侯都归于人民党的领导之下,各个击破的策略就不行了。 如果中国真的铤而走险和它进行全方位的经济对抗,它拿什么来进行反制呢? 战争?国民已经厌战了、财政已经破产了,关键美国能同意吗?战争的进程能控制住吗?上百万的人民军能够战而胜之吗? 日本和英国共同制造了“五卅惨案”后,全中国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帝特别是反英运动。狡猾的日本政|府在起初也信誓旦旦地要协助英国共同反华,但是当英国疲态尽显时,它也悄悄地转了身----它在中国的损失不容得它继续留在反对的阵营中。 如果说在以前,它完全可以无视中国的立场,因为一个松散、弱小的民国政|府根本不敢阻挡它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但是在1916到1919年的四年间,日本对华出口增加159.6%,在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由1913年的23%上升到1918年的43.5%,对华投资额由战前第四位跃升到与首位的英国不相上下,其商船总吨位达51.3万号,攀升到世界第三。 一句话,现在的中国是它的恩主。 得益于中国
-->>
张汉卿之所以敢于向英方提出在英人看来十分“苛刻”的诸项要求,是因为准确地把握了局势。 尽管一战结束后,英国作为得胜国又获得了大片委任统治地,帝国版图得到进一步扩展。但是这只是表象: 由于在大战中英国受到巨大损失,损毁船舶800万吨,占商船的70%以上,海军的死亡人数达27215人。一战后英国丧失了长期保持的海上霸权,经济实力下降,对殖民地的统治力量削弱,维持庞大的殖民体系已力不从心。 同时,在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推动下,殖民地的民族皿煮意识进一步增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形成高|潮,英国殖民体系遭到极大冲击。 如1921年英国被迫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脱离统治享有自治权,英国国名也由“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1922年“华夫脱”党|领导埃及获得初步的独立。一些自治领,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由于在一战期间参战支持英国,给予英国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这提高了自治领要求与英国平起平坐的筹码。 有人评价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虽胜犹弱”,“赢得战争输掉优势”。大战确实使英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战争期间,它损失了1/3的国民财富,失掉了50%的商船队,变卖了1/4的海外资产。大战使英国从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沦为一个负债累累的债务国,债务从1914年的6.5亿英镑,增至1920年的78.28亿英镑。 债务的激增还使英国金融中心的地位动摇,使得原来在国际市场上起着共同货币作用的英镑受到美元的冲击,英国利用英镑对世界进行财政剥削的支配地位削弱。 因此,战争使英国的经济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它的世界霸主地位和帝国统一的根基开始动摇。尽管英国政|府采取保护关税、失业保险和移民海外的政策,但经济发展仍然困难重重。 这次大战也改变了英国和日本在远东特别是中国的实力对比:英国力量逐渐衰落,而日本却借“天佑之机”发展壮大了在远东的力量,并取得独占|中国的优越地位。 由于英日因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而带来的摩擦日益增加,因此在战争结束后,它们重新确立了各自对远东和中国的政策。 与此同时,在中国国内,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猛烈冲击着英日的在华殖民权益。在这种情况下,从维护各自的殖民权益和镇压中国革命出发,英日在华展开了既合作又争夺的拉锯战。 在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后,它们开始调整在远东的政策,英国对日本实施既遏制又安抚的政策,对中国继续执行帝国主义政策,但是同时呈现外交撤退趋势;而日本则展开了“协调外交”和对华“不干涉”外交,实质上呈现出外交进攻趋势。 因此,面对渐渐强大的中华民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强国的英国,在处理涉及中国的东亚问题时渐渐力不从心,这从他们在“五卅”惨案的处理及善后便可看出。即使在正史上,英国也只能对日本在亚洲的蚕食中国东北无能为力甚至默许。 在欧洲大陆玩“均势外交”它在行,可是在东亚只有一个庞然大物的中国,它的这些招数就玩不转了。以前军阀混战时还有支点,现在各路诸侯都归于人民党的领导之下,各个击破的策略就不行了。 如果中国真的铤而走险和它进行全方位的经济对抗,它拿什么来进行反制呢? 战争?国民已经厌战了、财政已经破产了,关键美国能同意吗?战争的进程能控制住吗?上百万的人民军能够战而胜之吗? 日本和英国共同制造了“五卅惨案”后,全中国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帝特别是反英运动。狡猾的日本政|府在起初也信誓旦旦地要协助英国共同反华,但是当英国疲态尽显时,它也悄悄地转了身----它在中国的损失不容得它继续留在反对的阵营中。 如果说在以前,它完全可以无视中国的立场,因为一个松散、弱小的民国政|府根本不敢阻挡它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但是在1916到1919年的四年间,日本对华出口增加159.6%,在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由1913年的23%上升到1918年的43.5%,对华投资额由战前第四位跃升到与首位的英国不相上下,其商船总吨位达51.3万号,攀升到世界第三。 一句话,现在的中国是它的恩主。 得益于中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