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阁老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次日,吏科给事中石星在其同乡好友穆文熙的照料下,经医治后,已无性命之忧。
徐阶得知,也是松了口气,上疏向天子询问廷杖之事。
天子答复:石星恶言讪上,无礼,故命廷杖,黜其为民。
因石星性命得以保全,徐阶温言安抚住六科台谏,未再多事。
不过,隆庆皇帝却因徐阶上疏问询,怀疑石星上疏为阶指使,由是心愈恶之。
徐阶有所感,上疏以疾乞退。
对此,隆庆派遣太医院官去徐阶府上诊视,并赐猪羊酒米等物。徐阶又上疏谢恩后,又引疾乞休。
隆庆遣中官至徐阶府上传旨,曰:卿才德素裕、精力未衰,朕眷倚方隆,岂可屡疏求退?宜即出辅理,不允辞。
为何说屡疏求退?因为这种‘你上疏我留’的游戏,隆庆和徐阶已经玩了很多次了,据不完全统计,隆庆登基这一年多来,徐阶上疏求退就不下于二十次,隆庆也都是好言抚慰,竭力挽留。这样多次之后,百官也已习以为常,谁都不知道徐阶是真心求去,还是以退为进。
话不多说,徐阶与隆庆这样你来我两几次之后,又回到内阁中理事,并在隆庆的圣旨下,于廿三日召集九卿科道,廷议大开海禁之事,百官闻之,一片哗然,这可一点风声都无,朝臣们纷纷猜测其天子和内阁的意思。
廷议前一日,百官奔走相告,互相打探消息,得知这大开海禁之事,乃是皇帝亲自将条文送至内阁,内阁难以决定,才决定廷议此事。可见,徐阶、李春芳和陈以勤皆未将张居正秘呈开海之事传出去。
廷议这日,内阁各辅臣、六部尚书侍郎、都御史、六科给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在京掌道御史,汇集于皇极殿,商议大开海禁之事,至于张敬修等翰林词臣,暂时还没有资格参与。
所谓廷议,便是朝廷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就会召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廷议所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前番皇帝诏令群臣廷议,还是俺答犯边,屠永宁州(石州)军民五万,边事告急,由首辅徐阶召集文武百官廷议防虏之策。
国初之时,廷议概由皇帝亲自主持,英宗正统以後,皇帝深居简出,鲜与群臣相接,从此朝议遂废,嗣後廷议之举行,皆由有关廷议事项之各部尚书主持,
而大开海禁之事,可以说事关各部,故而便由众阁臣会同九卿、科道廷议。
皇极殿中,徐阶及其余三位阁老立于丹陛之下,各部院堂官及科道官神色各异地看着他们。
徐阶扫了众官一眼,轻咳一声,朗声道:“诸位,前几日陛下亲下谕旨于内阁,要内阁就开海禁之事召集众文武商议,诸位若有所思,尽可言来。”
徐阶话音刚落,就有官员问道:“元辅,去年陛下不是已经下旨解除海禁,开月港、奉化二地了吗,怎又言开海禁之事?”
其余朝官也都露出疑惑的神色。
徐阶拿出隆庆送至内阁的开海条文(其实是张敬修所写,张居正润色),说道:“此番却与去载不同,陛下意在将沿海各省尽数放开,重设市舶司,并设立海事总理雁门,总理沿海诸事,这条文中另有些细节,诸位可先传看一番,看完之后,再来议论。”
当下,这条文先是由户部尚书马森看完,再传给其余各官。众官看后,先是若有所思,而后
-->>
次日,吏科给事中石星在其同乡好友穆文熙的照料下,经医治后,已无性命之忧。
徐阶得知,也是松了口气,上疏向天子询问廷杖之事。
天子答复:石星恶言讪上,无礼,故命廷杖,黜其为民。
因石星性命得以保全,徐阶温言安抚住六科台谏,未再多事。
不过,隆庆皇帝却因徐阶上疏问询,怀疑石星上疏为阶指使,由是心愈恶之。
徐阶有所感,上疏以疾乞退。
对此,隆庆派遣太医院官去徐阶府上诊视,并赐猪羊酒米等物。徐阶又上疏谢恩后,又引疾乞休。
隆庆遣中官至徐阶府上传旨,曰:卿才德素裕、精力未衰,朕眷倚方隆,岂可屡疏求退?宜即出辅理,不允辞。
为何说屡疏求退?因为这种‘你上疏我留’的游戏,隆庆和徐阶已经玩了很多次了,据不完全统计,隆庆登基这一年多来,徐阶上疏求退就不下于二十次,隆庆也都是好言抚慰,竭力挽留。这样多次之后,百官也已习以为常,谁都不知道徐阶是真心求去,还是以退为进。
话不多说,徐阶与隆庆这样你来我两几次之后,又回到内阁中理事,并在隆庆的圣旨下,于廿三日召集九卿科道,廷议大开海禁之事,百官闻之,一片哗然,这可一点风声都无,朝臣们纷纷猜测其天子和内阁的意思。
廷议前一日,百官奔走相告,互相打探消息,得知这大开海禁之事,乃是皇帝亲自将条文送至内阁,内阁难以决定,才决定廷议此事。可见,徐阶、李春芳和陈以勤皆未将张居正秘呈开海之事传出去。
廷议这日,内阁各辅臣、六部尚书侍郎、都御史、六科给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在京掌道御史,汇集于皇极殿,商议大开海禁之事,至于张敬修等翰林词臣,暂时还没有资格参与。
所谓廷议,便是朝廷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就会召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廷议所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前番皇帝诏令群臣廷议,还是俺答犯边,屠永宁州(石州)军民五万,边事告急,由首辅徐阶召集文武百官廷议防虏之策。
国初之时,廷议概由皇帝亲自主持,英宗正统以後,皇帝深居简出,鲜与群臣相接,从此朝议遂废,嗣後廷议之举行,皆由有关廷议事项之各部尚书主持,
而大开海禁之事,可以说事关各部,故而便由众阁臣会同九卿、科道廷议。
皇极殿中,徐阶及其余三位阁老立于丹陛之下,各部院堂官及科道官神色各异地看着他们。
徐阶扫了众官一眼,轻咳一声,朗声道:“诸位,前几日陛下亲下谕旨于内阁,要内阁就开海禁之事召集众文武商议,诸位若有所思,尽可言来。”
徐阶话音刚落,就有官员问道:“元辅,去年陛下不是已经下旨解除海禁,开月港、奉化二地了吗,怎又言开海禁之事?”
其余朝官也都露出疑惑的神色。
徐阶拿出隆庆送至内阁的开海条文(其实是张敬修所写,张居正润色),说道:“此番却与去载不同,陛下意在将沿海各省尽数放开,重设市舶司,并设立海事总理雁门,总理沿海诸事,这条文中另有些细节,诸位可先传看一番,看完之后,再来议论。”
当下,这条文先是由户部尚书马森看完,再传给其余各官。众官看后,先是若有所思,而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