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练兵(4-27-3)(第1页/共2页)
万万没想到准太子是我!?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ul class="tent_ul">
宁江府。
头一日的下马威成果斐然, 杨景澄再次站在高台上时,再无人敢公然偷奸耍滑。虽不能似他一般站的腰背笔挺,但明显没有左摇右晃之感。马桓站在杨景澄身边, 暗自点了点头。他跟随杨景澄出京正是为了练兵, 眼下的兵士心中有惧怕,他方能施展拳脚,不然他一个外乡人, 官兵们难免阳奉阴违, 到时候练不好兵, 他没脸不说, 万一连累杨景澄叫人笑话,可就是罪过了。
杨景澄重生以来,几乎每日都在权力斗争中游走, 能挤出时间习武已算不易, 实在没闲工夫学其它,因此他对练兵可谓一窍不通。不过马桓既是宿将, 他便放心大胆的将操练宁江卫之事交予了马桓, 顺便自家也学上一学。
马桓许多年来, 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昔日荣光。今日能重新站在校场上,又一次忆起了金戈铁马, 哪怕再无官职, 也让他兴奋的两眼放光。略定了定神,他对杨景澄恭维道:“世子命将兵规矩站立,正是练兵的第一步。可见您虽不曾接触过兵法, 确着实是有天赋的。”
杨景澄笑道:“马师父过奖,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这是临上轿现扎耳朵眼儿, 在船上时才生平第一次翻开甚《三十六计》瞧了瞧,日后还请马师父多多教导。”
马桓连道不敢,又连忙道:“我不大识字,故《三十六计》我竟是没读过。不过早年听宣献伯点评过,倒还记得几句。”
一语引起了杨景澄的兴趣,横竖站在高台上也无聊,他立刻追问道:“宣献伯如何点评的?说来我听听。”
马桓笑道:“宣献伯当年说,《三十六计》是本好书,却是养帅才的,与我们练兵打仗实不相干。我们练兵打仗,要想的不是甚瞒天过海、借刀杀人。而是实实在在的,如何要兵士令行禁止,如何让他们不劫掠百姓、杀良冒功,又如何叫他们明旗鼓、明号角,战场上不自乱阵脚。”顿了顿,他接着道,“兵士皆是活的,他们有担忧、有惧怕,各有小心思,浑身是毛病。《三十六计》学的再好,你让将兵去‘围魏救赵’,他们半道上逃跑了怎么办?‘救赵’的时候出工不出力怎么办?”
杨景澄听得此话,又想起了前日装晕的诸位,不由哂笑:“有道理。”
“行军打仗,要的正是各司其职。”马桓收敛了笑容,正色道,“小兵有小兵的活,旗队长有旗队长的活,百户有百户的活。而甚兵法不兵法的,乃总兵官考虑的事,与我们实不相干的。”
杨景澄顿时明了,所谓《三十六计》乃宏观战略,而马桓昔年学的则是战场战术,二者有关联,却全然不是一回事。此点有个佐证——章太后不懂练兵,但她显然对《三十六计》无比熟悉,才会在写信时随手带出来。可见《三十六计》更似上位者用于布局的手段,与练兵关系不大。而他现在要做的恰恰是练兵。于是他又问:“那练兵有没有甚名家名言?”
马桓张了张嘴,竟叫杨景澄问住了。半晌,他苦笑摇头道:“我们领兵打仗的,鲜少有文化人。有些将官心中虽有丘壑,叫他写出来却是千难万难。便是教导了我们的宣献伯,怕是也不能弄个练兵的《三十六计》来。我们练兵有点似工匠,皆为师徒口口相传,还真没听过甚名家名言。坊间流传的兵书确有不少,但如《三十六计》一般,宣献伯那等总兵看了自是受益匪浅,搁我们身上,又无用了。”
杨景澄颇感意外:“许多年来,竟无一人整理个书册出来?”
马桓叹息道:“或许古时有。打前朝开始,朝廷便重文轻武。俗话都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落去军营的,多半是活不下去的平民,或是被追逃的地痞流氓,上哪找个能写书立传的人去。”说着他瞥了眼站的开始打晃的宁江卫兵士,“便是他们这等军户出身,因前程无望,肯识字肯用心学的亦是少数。而那些天资卓绝的,往上爬还来不及,哪有功夫写书。何况写了书又有谁看?说句到家的话,果真写出来,又焉知不犯朝廷忌讳呢?”
杨景澄心中一凛,马桓前面的话皆无道理,最后一句方点正题。《三十六计》他认真读过,用于分解朝堂斗争确有奇效,然如何落在实地上,他半个字也没找出来。而练兵之法则不同,果真有谁写出来,还能叫他看的懂,那岂不是人人都能学会?如今土地兼并甚重,天灾**不绝,各地早有流民反贼。若他们得了这等宝书,便是因眼界不够,坐不稳江山,往各府衙杀个七进七出绝无问题。蚂蚁多了咬死象,何况百姓不是蚂蚁,朝廷更不
-->>
<ul class="tent_ul">
宁江府。
头一日的下马威成果斐然, 杨景澄再次站在高台上时,再无人敢公然偷奸耍滑。虽不能似他一般站的腰背笔挺,但明显没有左摇右晃之感。马桓站在杨景澄身边, 暗自点了点头。他跟随杨景澄出京正是为了练兵, 眼下的兵士心中有惧怕,他方能施展拳脚,不然他一个外乡人, 官兵们难免阳奉阴违, 到时候练不好兵, 他没脸不说, 万一连累杨景澄叫人笑话,可就是罪过了。
杨景澄重生以来,几乎每日都在权力斗争中游走, 能挤出时间习武已算不易, 实在没闲工夫学其它,因此他对练兵可谓一窍不通。不过马桓既是宿将, 他便放心大胆的将操练宁江卫之事交予了马桓, 顺便自家也学上一学。
马桓许多年来, 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昔日荣光。今日能重新站在校场上,又一次忆起了金戈铁马, 哪怕再无官职, 也让他兴奋的两眼放光。略定了定神,他对杨景澄恭维道:“世子命将兵规矩站立,正是练兵的第一步。可见您虽不曾接触过兵法, 确着实是有天赋的。”
杨景澄笑道:“马师父过奖,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这是临上轿现扎耳朵眼儿, 在船上时才生平第一次翻开甚《三十六计》瞧了瞧,日后还请马师父多多教导。”
马桓连道不敢,又连忙道:“我不大识字,故《三十六计》我竟是没读过。不过早年听宣献伯点评过,倒还记得几句。”
一语引起了杨景澄的兴趣,横竖站在高台上也无聊,他立刻追问道:“宣献伯如何点评的?说来我听听。”
马桓笑道:“宣献伯当年说,《三十六计》是本好书,却是养帅才的,与我们练兵打仗实不相干。我们练兵打仗,要想的不是甚瞒天过海、借刀杀人。而是实实在在的,如何要兵士令行禁止,如何让他们不劫掠百姓、杀良冒功,又如何叫他们明旗鼓、明号角,战场上不自乱阵脚。”顿了顿,他接着道,“兵士皆是活的,他们有担忧、有惧怕,各有小心思,浑身是毛病。《三十六计》学的再好,你让将兵去‘围魏救赵’,他们半道上逃跑了怎么办?‘救赵’的时候出工不出力怎么办?”
杨景澄听得此话,又想起了前日装晕的诸位,不由哂笑:“有道理。”
“行军打仗,要的正是各司其职。”马桓收敛了笑容,正色道,“小兵有小兵的活,旗队长有旗队长的活,百户有百户的活。而甚兵法不兵法的,乃总兵官考虑的事,与我们实不相干的。”
杨景澄顿时明了,所谓《三十六计》乃宏观战略,而马桓昔年学的则是战场战术,二者有关联,却全然不是一回事。此点有个佐证——章太后不懂练兵,但她显然对《三十六计》无比熟悉,才会在写信时随手带出来。可见《三十六计》更似上位者用于布局的手段,与练兵关系不大。而他现在要做的恰恰是练兵。于是他又问:“那练兵有没有甚名家名言?”
马桓张了张嘴,竟叫杨景澄问住了。半晌,他苦笑摇头道:“我们领兵打仗的,鲜少有文化人。有些将官心中虽有丘壑,叫他写出来却是千难万难。便是教导了我们的宣献伯,怕是也不能弄个练兵的《三十六计》来。我们练兵有点似工匠,皆为师徒口口相传,还真没听过甚名家名言。坊间流传的兵书确有不少,但如《三十六计》一般,宣献伯那等总兵看了自是受益匪浅,搁我们身上,又无用了。”
杨景澄颇感意外:“许多年来,竟无一人整理个书册出来?”
马桓叹息道:“或许古时有。打前朝开始,朝廷便重文轻武。俗话都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落去军营的,多半是活不下去的平民,或是被追逃的地痞流氓,上哪找个能写书立传的人去。”说着他瞥了眼站的开始打晃的宁江卫兵士,“便是他们这等军户出身,因前程无望,肯识字肯用心学的亦是少数。而那些天资卓绝的,往上爬还来不及,哪有功夫写书。何况写了书又有谁看?说句到家的话,果真写出来,又焉知不犯朝廷忌讳呢?”
杨景澄心中一凛,马桓前面的话皆无道理,最后一句方点正题。《三十六计》他认真读过,用于分解朝堂斗争确有奇效,然如何落在实地上,他半个字也没找出来。而练兵之法则不同,果真有谁写出来,还能叫他看的懂,那岂不是人人都能学会?如今土地兼并甚重,天灾**不绝,各地早有流民反贼。若他们得了这等宝书,便是因眼界不够,坐不稳江山,往各府衙杀个七进七出绝无问题。蚂蚁多了咬死象,何况百姓不是蚂蚁,朝廷更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