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出一个盛唐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关东的消息,一一传到天心阁内。
先是张归霸大败李存信,然后李克用不战而退,将到手的河阳拱手让给朱温,再然后丁会攻陷隰州,庞师古、葛从周攻破郓州。
此时的朱温,已经是天下无敌的状态。
李晔记得历史上,朱温大军两次围困太原,最危急的时刻,李克用都准备投靠他的草原沙陀老乡。
现在因为自己的到来,很多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朱温比历史上更强大了。
如果李克用在这个时候倒下,不难想象,朱温一家独大,吞下河北,再度攻来的时候,就不是这十万大军,而是百万大军。
现在的朱温一心扑在造反的大业上,裤裆没擦枪走火,思想也没堕落,按这个趋势,弄不好真的一统天下。
关中可以割据一时,但能割据一世?
“以目前天下形势,朝廷必须支援李克用,否则朱温无人能制。”韩偓道。
“臣以为李克用虽然势颓,但其还有一战之力,陛下不妨静观其变,目前我们应该加紧积蓄实力。”李巨川道。
李晔心中其实更认同李巨川的话,他倒是想支援李克用,但拿什么支援?
朱温、牛存节虽然退走了,但留下徐怀玉守蒲州,刘知俊守虢州。
徐怀玉倒也罢了,听到刘知俊的名字,李晔就头痛,他可不想成为刘知俊五千破六万的战绩。
潼关和蒲阪虽是天险,但也限制关中向东进攻。
“也只能静观其变了。”关中刚刚恢复点生机,糟蹋不起。
而且李晔目前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的战胜的基础之上,一旦战败,内部的矛盾也会显露出来。
马上就是春闱,事情一件件的办。
对于天下读书人来说,唐廷的春闱其实并不算什么大事,因为以往历届的科举,都被世家大族把持,普通人或许能考上功名,但没用,从宣宗末年起,寒族士子就很少出现在朝堂人,甚至一些落魄的功勋子弟,也被排挤出圈。
所以很多有才能的读书人干脆投奔藩镇。
藩镇越来越强大,唐廷廷就像近亲繁殖一样,越来越虚弱。
有人怀疑,也有人认同,毕竟这年头就是节度使身边的幕僚坑也满了。
来长安试试运气的人也不少。
李晔力排众议,第一轮题目由李晔亲自出,明算差不多就是小学水平,加上一些基本统计学。
而策论的题目,仿照后世公务员考试,来了个大杂烩,律法、儒家经典、诗赋,还有脑筋急转弯,最后才是李晔的重点,治国策。
所有的考试都在两个时辰内结束。
如今唐廷的情况,也玩不起什么其他花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名为科举,实则向读书人求策。
无论哪个时代的读书人,对国事的兴趣非常之大,能滔滔不绝的讲上三五天。
唐末虽然是个杀戮乱世,却不像后世清朝一样搞文字狱那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不犯唐廷的忌讳,基本就没什么限制。
为了这次科举,李晔连禁卫军都出动了,用来维持秩序。
考策论的挤破了头,考明算的门可罗雀。
对于这个现象,李晔也是无可奈何,毕竟几千年的文化惯性在那摆着,要改变这一切,只能从武营中培养。
两个时辰的科举下来,士子们欢欢喜喜的出了考场。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考的不错。
-->>
关东的消息,一一传到天心阁内。
先是张归霸大败李存信,然后李克用不战而退,将到手的河阳拱手让给朱温,再然后丁会攻陷隰州,庞师古、葛从周攻破郓州。
此时的朱温,已经是天下无敌的状态。
李晔记得历史上,朱温大军两次围困太原,最危急的时刻,李克用都准备投靠他的草原沙陀老乡。
现在因为自己的到来,很多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朱温比历史上更强大了。
如果李克用在这个时候倒下,不难想象,朱温一家独大,吞下河北,再度攻来的时候,就不是这十万大军,而是百万大军。
现在的朱温一心扑在造反的大业上,裤裆没擦枪走火,思想也没堕落,按这个趋势,弄不好真的一统天下。
关中可以割据一时,但能割据一世?
“以目前天下形势,朝廷必须支援李克用,否则朱温无人能制。”韩偓道。
“臣以为李克用虽然势颓,但其还有一战之力,陛下不妨静观其变,目前我们应该加紧积蓄实力。”李巨川道。
李晔心中其实更认同李巨川的话,他倒是想支援李克用,但拿什么支援?
朱温、牛存节虽然退走了,但留下徐怀玉守蒲州,刘知俊守虢州。
徐怀玉倒也罢了,听到刘知俊的名字,李晔就头痛,他可不想成为刘知俊五千破六万的战绩。
潼关和蒲阪虽是天险,但也限制关中向东进攻。
“也只能静观其变了。”关中刚刚恢复点生机,糟蹋不起。
而且李晔目前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的战胜的基础之上,一旦战败,内部的矛盾也会显露出来。
马上就是春闱,事情一件件的办。
对于天下读书人来说,唐廷的春闱其实并不算什么大事,因为以往历届的科举,都被世家大族把持,普通人或许能考上功名,但没用,从宣宗末年起,寒族士子就很少出现在朝堂人,甚至一些落魄的功勋子弟,也被排挤出圈。
所以很多有才能的读书人干脆投奔藩镇。
藩镇越来越强大,唐廷廷就像近亲繁殖一样,越来越虚弱。
有人怀疑,也有人认同,毕竟这年头就是节度使身边的幕僚坑也满了。
来长安试试运气的人也不少。
李晔力排众议,第一轮题目由李晔亲自出,明算差不多就是小学水平,加上一些基本统计学。
而策论的题目,仿照后世公务员考试,来了个大杂烩,律法、儒家经典、诗赋,还有脑筋急转弯,最后才是李晔的重点,治国策。
所有的考试都在两个时辰内结束。
如今唐廷的情况,也玩不起什么其他花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名为科举,实则向读书人求策。
无论哪个时代的读书人,对国事的兴趣非常之大,能滔滔不绝的讲上三五天。
唐末虽然是个杀戮乱世,却不像后世清朝一样搞文字狱那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不犯唐廷的忌讳,基本就没什么限制。
为了这次科举,李晔连禁卫军都出动了,用来维持秩序。
考策论的挤破了头,考明算的门可罗雀。
对于这个现象,李晔也是无可奈何,毕竟几千年的文化惯性在那摆着,要改变这一切,只能从武营中培养。
两个时辰的科举下来,士子们欢欢喜喜的出了考场。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考的不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