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异界需要革命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刘兄言重。”

    刘知易说道,接着看着徐介,他让自己出来,必然有隐情要说,难道要表明他跟青楼女子纯真的爱情?但这又跟自己做不做诗有什么关系?

    “刘兄可知道十年以前的科考舞弊案?”

    徐介神情凝重。

    刘知易点点头:“自然知晓。贵祖徐太傅就是因为此案被迫离京。”

    十年前,准确的说是十一年前。当时桓帝在位,魏无暇与徐谦已经争斗了近十年,朝中分为两党,互相攻讦,党争到了白热化阶段。当时出现了一件大事,会试放榜之后,上百士子不服科举结果,围堵皇城,要求皇帝亲试。

    此事闹得极大,桓帝下令,从会试落第的士子中,随机抽出三百人,与会试考中的三百人一起上殿,在大殿上当堂考试。皇帝亲自监督,连考三天。皇帝亲自出题,司礼监太监阅卷。结果之前考中的三百人中,竟有上百人落榜,而落第的三百人中,又有一百人高中。在会试考中的士子中,甚至有两个士子殿试对答的时候,连话都讲不清楚,语无伦次,答非所问。

    事后,皇帝震怒,科举国之根本,容不得舞弊,下令彻查。当时已经是刑部尚书的魏无暇,联合御史台c金吾卫彻查此案。该案查的就是主管考试的礼部,礼部尚书当时是徐谦党羽,御史台的御史们是对舞弊案抨击最厉害的,金吾卫则是皇家亲军,因此皇帝如此安排,实际上已经彻底失去了对礼部官员,甚至对徐党的信任。

    魏无暇查案,雷厉风行,很快就将礼部上下一网打尽,严刑拷打,找到了铁证。尤其是礼部尚书,竟然被从书房中搜出了与几个士子长辈的书信,其中还有一些银票。这被当做铁证呈送皇帝,皇帝大怒,哪怕有徐谦求情,依然下令将礼部尚书发配岭南,将其抄家灭族,女眷全部罚入教坊司为娼。此案过后,徐谦离京,魏党从此独大。同时开启了会试后,还要进行殿试的传统,不过殿试只考策论,只给会试中者排名次,殿试其实是作为验证会试是否舞弊的复试。

    徐介面色凄苦:“怜月姑娘,就是时任礼部侍郎的李昉幼女,当时才五岁。”

    刘知易微微点头,十分同情。连坐制度确实不人道,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知道什么,长辈犯罪了,凭什么就要被卖进窑子?尤其是这种经济犯罪,基本上都会把家人罚进教坊,名义上是用卖肉来偿还欠债,实际上羞辱意义更大。

    刘知易叹道:“不想怜月姑娘还有此身世!”

    徐介冷哼:“都是那魏狗构陷,我祖父为保其他人不受牵连,主动请求巡边。魏狗这才放过了朝中其他忠直之臣。”

    至于李昉是不是构陷,刘知易既不关心,也不评价。李昉犯法铁证如山,李昉身为礼部尚书,根据官场陋习,跟地方门阀大族有往来很正常,收他们每年给的一些银子也正常,这些门阀大族有子弟考科举更正常,这基本就是这个农业国家运行的模式。所以抄出李昉跟世家大族往来的书信没什么问题,如果真的有阴谋,这些书信早就被李昉烧掉了,敢光明正大的放在书房里,恰恰证明没问题。

    问题在于,这些事情可以做,但没法拉到阳光下,法律是严格禁止的。这是一个严格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执法的时代。在皇帝看来,这就是罪证,因此判李昉是没问题的。但却无法让官僚们接受,因为大家都在做。

    这就是官场上的榘无缰事件,明明违法,反而得到同情。因为选择执法,让法律没有公信。

    “就是可怜了怜月姑娘。”

    刘知易转移话题,他才不关心朝堂旧事,知道太多不好。

    徐介话锋一转:“幸而李大人在礼部多年,为官清正,与人为善。礼部多有相熟的官员,暗中照拂,怜月才能平安长大。只可惜教坊落籍殊为不易,始终不能为怜月赎身。只能暗中照拂,不让她被老鸨逼迫,这才没有被人糟蹋。侥幸保住清白之身,只等魏党伏诛,李大人平反,怜月姑娘自然被释放。只是如今魏党独大,又有魏后垂帘,嗨——”

    一声叹息,道出千般无奈。

    连刘知易都感觉到了这种强烈的情绪,怜月一个小姑娘,从五岁开始,度日如年,每一天都害怕被送去伺候男人,好容易熬到夏桓帝驾崩,新君继位,徐谦入朝,黑暗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可这时候徐谦却被人截杀在京城脚下,对于外人来说是无奈,对于怜月可能就是绝望了。

    刘知易被一股情绪触动,叹道:“不知在下作诗又有何用?”

    刘知易想不明白,他做一首诗,对怜月的处境有什么帮助。十几年了,李昉堂堂尚书,二品大员,门生故吏无数,都无法帮怜月赎身,他一个小小的太学生,还是学医的,基本不可能入朝为官,单凭

    一首诗,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是魏无暇,批一张条子,也许就办成事了,可他的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