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故乡情断肠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p;   按长老的安排,逃荒的村里人要先到祠堂前的禾坪上集合后再动身出发。

    潘耀辉于家里在做着最后的收拾,他往担子里放上了凿c斧c锯c刨c锤c角尺和墨斗等等的木匠工具,又放上了干粮和家人的衣服等等,在一切收拾妥当后,他便锁上了房门c再挑上担,然后,他与何小红便拖男带女的来到了祠堂前。

    在另一边,潘耀文也在往自己的担子里放上了风箱和几斤生铁等补锅补煲以及磨菜刀磨剪刀的工具,潘耀华也挑上了杂货担,其两家人也在一切都收拾妥当后都拖男带女的来到了祠堂前。

    其实,所有逃荒的人除了带上简单的生活用品外,他们都还带上了原来各自谋生的工具和手艺,这也许就是客家先人遗传下来的传统吧千百年来,客家人能随遇而安c能随处落地生根和生存发展,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具有顽强和坚韧的生存技艺,都具有随遇而安的生存性格,所以,此时的潘家村的逃荒人倒也是显得了从容和淡定,正所谓是:有一技傍身就不惧怕去走天下。

    当潘耀辉c潘耀文和潘耀华三家人来到了祠堂前的禾坪上时,便见这里的人群已是熙熙攘攘了。

    这潘家村全村有200多个人,而这次要逃荒的人数就有将近100个人了,约占到了一半,逃荒队伍是由六叔公潘广荣和老耕叔潘广耕带队。

    此时,两位长老在祠堂里燃香,在举行禀告祖宗的仪式,以祈求祖先保佑潘家子孙此次逃荒能顺利平安,在礼毕之后,其两人又走出祠堂来,在简单地对大家宣布了行程计划和行动纪律,在叮嘱大家要注意的事项,并希望大家同舟共济c共同进退c共度难关,特别的是在叮嘱大家要照顾好老幼妇孺,等等等等,六叔公潘广荣和老耕叔潘广耕可谓是言简意赅c语重心长,其话里那是既充满着希望c又充满着忧虑。

    接着,众人便拖男带女地走上了逃荒之路了。

    在队伍出村时,未逃荒的宗亲们都纷纷地出来相送,人人都眼含泪花,逃荒的人则更是边走边回头c三步又两回头,大家恋恋不舍c都带着无奈,众人泪眼涟涟c凄凄惨惨c悲悲戚戚,真是风萧萧兮路迢迢呀,众人难于预测前路有几许的艰辛c不测和渺茫

    其时场面的悲凄真是难于言状。

    逃荒队伍上路后,抽调了几个青壮年分别陪老耕叔在前带路及陪六叔公在后面殿后,而老幼妇孺们在各家家长的照顾下则走在了队伍的中间,这近百个人便像一群蚂蚁一样爬行在了逃荒路上了。

    在路上,老幼妇孺们拖拖沓沓,且行且走,昼行夜伏,风餐露宿,大家一边走一边随处采摘野菜,只以野菜c或以干粮充饥,这样,他们每天也就只是走了十几c二十里的路程。

    在逃荒的队伍里,有6岁的曾淑萍c9岁的潘志鸿c11岁的潘志光c8岁的陈慧芳c11岁的潘志强c11岁的杨翠桃,还有其他的八c九个小孩,其中曾淑萍的年龄算是最小。

    刚上路时,这些大大小小的小孩们还蹦蹦跳跳,在拉手搭肩地走在队伍中,小孩们的心中都充满着新鲜好奇感。然而,在一天之后,小孩们则个个都不吭声了,个个则都变成了被赶的鸭子一样了,便在被动的跟着走了。在三天以后,则个个都愁眉苦脸c无精打采了,小孩们便只在勉勉强强地跟着走了。

    好在,小孩们似乎都懂父母的意图和生存的艰难,因而,他们便都不敢唉声叹气c更不会哭闹掉队c都在懂事般的跟着大人坚持着走下去。

    曾淑萍确实是太小了,潘耀辉和何小红便只得轮流背着曾淑萍走,因而,曾淑萍便是时而自己走c时而是趴在潘耀辉和何小红的背上被背着走,而其他的小孩们也是在大人们的照顾下,在很艰难地向前走着。

    艰难啊在炎炎烈日下的逃荒队伍,要翻过莲花山脉走向江西赣南,他们走的几乎都是山间的古驿道,古驿道或崎岖不平c或山高林密,更还常遇野兽蛇虫鼠蚁出没的骚扰,所幸的是,队伍中还得益于有像潘耀文和潘耀华这些走惯江湖的有经验的人的带路,更还得益于有捕蛇佬老耕叔来壮胆及稳定军心。

    就这样,众人在忍饥挨饿下,在风吹日晒下,心中带着一点希望,心中带着对江西的一点期盼,这在鼓励着大家克服重重的困难,在激励着大家勇敢地往前走下去。

    走着走着,有人被晒破头皮了,有人的脚板被磨出水泡了,大家也越来越累了,因而,队伍移动的速度也就越来越慢了,队伍每天走过的路程也就越来越少了。

    好在队伍中的长辈们都传承有客家人的传统,那就是他们都略懂一些中医和使用一些青草药的知识,因而,一路上总能采摘c煲煮一些防暑防病的青草水给大家喝,这样,才使队伍中不会有人生病。

    大约在走了10多天之后,队伍便要翻越莲花大山了。

    在这天的中午,队伍便来到了一个

    叫做风门坳的地方,它是莲花山脉东西的分水岭c山高一千多米,风门坳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方圆几十里几乎都见不到人影,它山高林密c瘴气沉沉,可谓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古道关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