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第 74 章(2 / 2)

以农为本(农) 黄姜 9912 字 2021-04-04

如此一来,县中的粮食只供留守军队吃的话,总算勉强能吃到明年夏收了。

但是,虽起义时下了一场透雨,赶一些的话也不耽误秋播,明年夏收后就能有粮食吃了,但那些粮食在他们的计划之中是要用作粮种的。等外面打下地盘后,明年秋播就要播种从太白县出去的良种,如此才能收获到足够的军粮,以供征战。

可在此之前和之后,县中的老弱妇孺却是要吃的,总不能让他们继续吃树皮、草根和野菜磨粉后做成的粑粑吧?否则,没有力气耕种且不说,恐怕后方军心亦会不稳。

姜秾虽然善耕种,经她手的粮食必然高产,但她没有植物异能,不能短时间内就催熟作物,这事她也无能为力。

葛蕤本也没有打算让姜秾来操心这些,她好好的种田育种就行了,其他事就不劳她费心。

葛蕤坐在县衙大堂思考片刻后,就去了袁屋杂货。

夏简戟起义已经十天了,袁屋杂货却毫无动静,既没像有些杂货铺一般悄悄撤走,也没像有些商人一样凑上前来表忠心,而是依旧像往常一样开门迎客。

这样才正常嘛,虽然葛蕤对‘炎军’是满怀信心的——有姜秾在便意味着粮食充足,如此便既能乱世中打天下,平定后亦能坐而治天下。

但如今他们确实还只是一股不起眼的起义军,起起灭灭的起义军可不少,成气候的也只有邺城的‘言军’和宛陵两地的‘米谷军’而已,现在的‘炎军’还没有壮大到,让有识之士另眼相看前来投奔的地步。

袁屋杂货背后站的可是大昭首富袁家,眼下的‘炎军’既不值得他们主动凑上来,也不至于会因怕麻烦而撤出去。

不过没有撤出去这个态度,本身就意味着可以合作......

于是,葛蕤这个镇守后方的夏简戟之师亲自登门,做出礼遇姿态后,合作也就达成了。

虽然袁屋杂货是收山珍野货的,但偌大的大昭首富袁家,可不是只做山珍野货生意的,只要赚钱的生意都沾了一点边,粮食生意自也是有做的。

很‘凑巧’的,接待葛蕤的不是袁屋杂货的老板(掌柜),而是‘袁管事’。

“在下袁家袁十二,久仰狂士葛蕤之名。”袁管事袁十二,当然不是名‘十二’,而是指在袁家青年一辈中排行十二。

“不敢不敢,老朽葛蕤,忝为‘炎军’夏首领之师,受命守治后方。”

狂士葛蕤之名,就是在如今的士林中也是有着不小名声的,毕竟少有名列贡士榜前茅的科举学子,会因见不惯朝廷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就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进士功名,甩袖离京。

不管葛蕤遇‘污流’却避之,而非淌身其中奋力治理的态度,是否正确。但他不慕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名声,是打出去了的,在沉寂许久后以‘炎军’首领之师复出,对夏简戟和‘炎军’,有着不小的名声加成作用。

两人一番客气,又经一番你进我退的试探,最后终于达成了共识。

袁十二如今已过而立,离不惑之年也不远了,但和他第一次来太白县时的模样相差并不大,可见保养得很好。

“......在下与夏首领打交道已久,对夏首领很是看好。何况我袁家本就在做粮食生意,天南海北的生意都做,太白县这里的生意自然也做得。”

葛蕤捋着一把青髯,笑容很温和:“承蒙看重,老朽亦对夏首领这个徒儿信赖非常,他乃天命所归之人,老朽信他定能成就一番大功绩。”

“葛先生说得很对。”袁十二深以为然的样子,又继续说起正事来,“粮食的价格嘛,便以一升三十文钱来算,葛先生以为如何?”

三十文钱一升麦子的粮价,这还是在大旱之前,没有改革赋役法之前的价格,后来是一涨再涨,尤其是在大旱时候,已经涨到一百文钱一升麦子,也有求无粮了。

如今三十文钱一升的麦子,运进太白县来卖,基本就相当于白送给他们了。袁家没有趁着战乱发横财,而是几乎白送他们粮食,这说明他们是看好‘炎军’的,这是在提前投资以求一个开国功臣的位子......

袁家是大昭首富,开辟的商道遍布大昭,运输的商队通行各地,就算如今世道混乱有所削减,实力却依旧是数一数二的。能得袁家投资,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长安的袁家祖宅及城郊庄园,被西迁的大昭皇亲所占,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袁家资助起义军是情有可原。况且,如今天下大乱,大昭覆灭改朝换代几乎已是必然的了,商人投机、资助起义军,也是寻常之举。

袁家必然不止资助了他们‘炎军’,邺城‘言军’和宛陵‘米谷军’,想必也是有资助的,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最后究竟是谁问鼎天下,就看各自的能耐了!

葛蕤:“袁家实在厚道,今日相帮之情‘炎军’铭记于心,若来日......必定让袁家的资助能物超所值。”

商人投机,自然就以利益相换,他代表‘炎军’来此,言语客气些代表了‘炎军’的涵养,却不必感恩戴德,毕竟‘炎军’以后或许是能问鼎天下的,如今要端着合适的架子,要让人敬畏着不能太随便了。

袁十二自然也懂这些。袁家到底是商人,还能指望起义军‘炎军’——日后或许能问鼎最高的存在,就为了短期的粮食帮助,而对他们卑躬屈膝?那不可能的。便是现在果真太过‘礼贤下士’,他们也不敢受,受了的话,日后是祸不是福。

袁十二对太白县的事情知道不少,有高产粮在,‘炎军’缺粮只是一时的,挺过这个难关,明年夏收之后缺粮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若现在不帮,他们袁家再想投机也没有机会了,这时候自然是要拿出真诚的态度来,才最划算。

“哈哈哈。”袁十二回以朗笑,两人心照不宣。

“粮食的事就这样说定了。关于进贡皇室鲜蘑这事,还得继续进贡,如此一来也方便商队运粮进来。”

姜夏两家栽培的鲜蘑,竟然是卖与袁家进贡给了皇室这事,葛蕤也是最近才知晓的,知道后他对夏简戟的心性,也更有信心了,这事处理得很对,没有妄想去攀附不可能的‘皇商’身份。

不过......“如今太白县已反的消息,怕是早已传进长安了,继续进贡鲜蘑还可行吗?”

不仅太白县已反的消息,已经传进了长安,‘炎军’占据太白县全境后,又打下郿县和陈仓县两县的消息,想必也已经传到了大昭朝廷。

因为夏简戟向北打下郿县后,没有一丝往东进犯长安的意思,而是转而向西占据陈仓县,长安这才没有立时出兵镇压,可能还在犹豫是打已成气候的邺城军,还是打才占了太白县、郿县和陈仓县三个县的‘炎军’。

又或许,长安那边是怀着去川地征抓壮丁的军队的打算,回来时顺便剿灭了‘炎军’,这才没有动。

袁十二神情中带了些嘲讽,对大昭朝廷的嘲讽。

“葛先生,你以为一个只因向往长安古都、觉得‘北京’王气不足,就修建西京皇宫并西迁的大昭皇帝和朝廷,一个由喜爱豪奢享乐的宦官把持的朝廷,能有多聪明理智?

温宁村‘采摘’的鲜蘑品相极好、味道鲜美,如今西京皇宫里的餐桌上,每顿都会出现采自秦岭,由袁家进贡的‘槐莪’和香菇。好享乐的皇帝及其宠臣,还有那些阉贼,可是一顿都离不了的!

恐怕太白县起义后,他们第一担心的不是起义本身,反而是怕鲜蘑的进贡断了。”

“如今,若袁家说鲜蘑进贡不断,他们怕是高兴都来不及!便是想到其他,恐怕也会选择相信,‘炎军’是看在大昭首富袁家的面子上,才允许袁家商队通行。”

葛蕤听后一想,还真可能是这样。至于‘看在大昭首富袁家的面子’这话,他听听也就过了,到时论功行赏时直接论功就是。

不过,防人之心不可无。以后一旦进了太白县的袁家商队,都给紧紧看住了,不让他们走不该走的路、不让他们看见不该看的东西。或者,直接就在进入太白县的关□□接粮食和鲜蘑,不让袁家商队入内。

太白县后部三面环山,被秦岭环抱围住,做足保密事宜防止间谍潜入,这事要容易许多。

既然如此,葛蕤欣然应允道:“如此最好了,毕竟卖与袁家进贡的鲜蘑所得的银钱,也算是一笔进项了,虽然不多,但蚊子腿再小也是肉嘛,哈哈哈!”

粮食的事情,葛蕤与袁十二就此说定了,不多久袁十二就顺便运着进贡大昭皇室的鲜蘑,出了太白县。

再过一两个月,就会送来约定好的粮食。

守军编队完毕,粮食的事情也解决了,此两件最紧急的事情一旦安排妥当,葛蕤这才把精力投向炎军首领夫人姜秾所领导的秋播事宜上来。

作者有话要说:昨晚咕咕了,这章是今天加昨天的六千字肥章一起

……

现在的太白县处于秦岭腹地,地势较高,气温常年不太高,显然是不可能有文中夏季热死人的高温的,但作者为了架空,就私设了。反正就想象成是古今气候差异,外加架空私设吧,文中的太白县所辖地域也不一样,地名等也有私设,随便看看就罢、较真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