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鹿鼎记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p;“韦公子,刚才我们讨论如今局势,见你似乎有话想说,你如何看待眼下辽西的局势,你也身为辽西子弟,你觉得们将如何自处?”白净带微须的吴三辅居然是第一个主动找韦宝说话的同窗。
韦宝一怔之后,随即明白了对方的用意,对方找自己说话,肯定不是来找麻烦,从问话的内容,韦宝可以一下子分析出,吴三辅这是在向自己释放好感,不知道自己刚才哪一点打动了这个吴家二公子。
分析眼下辽西局势,又是吴二公子问出来的,肯定要站在吴家的角度思考问题。
“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这是我最赞同的对孙老督师的评价。以孙老督师的才能,恢复失去的江山,未必容易,但如果信任他,将权力交给他,稳定固守现有的国土,是可以的。”韦宝没有直接评价眼下辽西的局势,而是捧了孙承宗一把。
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因为这句话,出自于《明史》。说这句话的人,是清代的史官。在清代,这是一句相当反动的话。因为它的隐含意思是:如果此人一直在任,大清是无法取得天下的。在清朝统治下,捧着清朝饭碗,说这样的话,是要掉脑袋的。
可是他们说了,他们不但说了,还写了下来,并且流传千古,却没有一个人,因此受到任何惩罚。因为他们所说的,是铁一般的事实,是清朝统治者无法否认的事实。
与此同时,他们还用一种十分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人的崇敬。在长达二百二十卷、记载近千人事迹的明史传记中,无数为后人熟知的英雄人物,都要和别人挤成一团。
而在这个人的传记里,只有他自己和他的子孙。这个人不是徐达,徐达的传记里,有常遇春。不是刘伯温,刘伯温的传记里,有宋濂、叶琛、章溢。不是王守仁,王守仁的传记里,还搭配了他的门人冀元亨。也不是张居正,张大人和他的老师徐阶、老对头高拱在一个传记里。当然,更不是袁崇焕,袁将军住得相当挤,他的传记里,还有十个人。
这个人是孙承宗。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卫者,皇帝的老师,忠贞的爱国者。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吴三辅闻言点头。
吴三桂和吴雪霞,以及在场的学子们,都觉得韦宝的这个论调无比正确。
韦宝本人也颇为得意,不管你想得到什么答案,我同孙老督师的观点站在一起,肯定没有错!孙承宗既然能出任蓟辽总督,不光朝廷认可,辽西辽东本地世家大户一定也是拥戴的。
“韦公子说的不错,能具体说一说么?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局势被动,是什么原因?”吴三辅追问道。
“以文制武的用人政策从本质上导致了辽东的被动局面,从军事角度上来看还是过于防范武人,武人几乎没有战略主导权,和宋朝的政策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但是话又说回来,晚唐五代的武人藩镇之祸,也是不可不防,这两方面的矛盾,说穿了还是制度的局限性。须知,武人若不服从命令,便是国之大贼!”韦宝干脆利落的答道。
作为一个刚刚入学的学子,刚才又见识了大明学风的开放性,所以韦宝说这番话的时候,毫无压力,因为他就是站在本地军阀的角度说的话。
吴三辅闻言更加高兴,这是这里所有人的心里话,只是没有人敢说出来,也没有人能说的比韦宝更加具体形象,“这话好,我得记下来!”
不少学子也纷纷表示要记录下来。
韦宝一汗:“别记录吧?我说说罢了,这不好犯了啥忌讳吧?”
“没事,韦公子大可放心。”吴三辅笑道:“咱们身为辽西人,评价辽西有何不可,以文制武也一直是我觉得的朝廷对辽西辽东策略的最大弊端!”
韦宝听吴三辅也这么说,放心下来,要不然,他便要矢口否认了。
“咱们辽西人,就做好几点,其一,不多用朝廷的银两和粮食,少给朝廷增添负担!其二,本地练兵注重实效,兵贵在精,兵贵神速,以骑兵为主,辅助卫兵守城,建奴奈何不得,不用多少银子,便能立于不败之地!其三,辽人守辽土,朝廷加大奖赏力度,建奴抢掠咱们之后,东西大都分发下去,并以此给有功将士论功劳,咱们也可以效法。”韦宝侃侃而谈。
反正说的这些,除了第一条,少用朝廷的银两和粮食,其他都是站在辽西人的角度。这帮人也不可能抓住他的话柄。
而第一条,正是韦宝认为孙承宗的防守反击策略中最大的问题,多修筑堡垒有软用啊?变相的拖垮大明经济,这都是孙承宗和后面的袁崇焕策略中,最为被人诟病的地方。事实上,袁崇焕也不过是吹牛吹出了个督师,加上当时谁都不敢上,他胆子大,跳出来挑了这个重担,完全是孙承宗政策的延续。
辽西辽东汉人掌握的地盘,不管大小,还是肥沃程度,还是人数,都足以匹敌建奴,完全可以不动用,至少是少动用中央财政,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对抗建奴,那样的话,别说大明在历史上,会在1644年垮台,就是玩个一百年,边陲也稳定的很,等到大明国内经济什么时候稳定了,建奴早就自己吓得投降,俯首称臣了。
这些道理都是很简单的道理,后世的键盘侠早就有公论,韦宝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
众人纷纷点头,虽然少用朝廷的银两和粮食这一条,
-->>
p;“韦公子,刚才我们讨论如今局势,见你似乎有话想说,你如何看待眼下辽西的局势,你也身为辽西子弟,你觉得们将如何自处?”白净带微须的吴三辅居然是第一个主动找韦宝说话的同窗。
韦宝一怔之后,随即明白了对方的用意,对方找自己说话,肯定不是来找麻烦,从问话的内容,韦宝可以一下子分析出,吴三辅这是在向自己释放好感,不知道自己刚才哪一点打动了这个吴家二公子。
分析眼下辽西局势,又是吴二公子问出来的,肯定要站在吴家的角度思考问题。
“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这是我最赞同的对孙老督师的评价。以孙老督师的才能,恢复失去的江山,未必容易,但如果信任他,将权力交给他,稳定固守现有的国土,是可以的。”韦宝没有直接评价眼下辽西的局势,而是捧了孙承宗一把。
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因为这句话,出自于《明史》。说这句话的人,是清代的史官。在清代,这是一句相当反动的话。因为它的隐含意思是:如果此人一直在任,大清是无法取得天下的。在清朝统治下,捧着清朝饭碗,说这样的话,是要掉脑袋的。
可是他们说了,他们不但说了,还写了下来,并且流传千古,却没有一个人,因此受到任何惩罚。因为他们所说的,是铁一般的事实,是清朝统治者无法否认的事实。
与此同时,他们还用一种十分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人的崇敬。在长达二百二十卷、记载近千人事迹的明史传记中,无数为后人熟知的英雄人物,都要和别人挤成一团。
而在这个人的传记里,只有他自己和他的子孙。这个人不是徐达,徐达的传记里,有常遇春。不是刘伯温,刘伯温的传记里,有宋濂、叶琛、章溢。不是王守仁,王守仁的传记里,还搭配了他的门人冀元亨。也不是张居正,张大人和他的老师徐阶、老对头高拱在一个传记里。当然,更不是袁崇焕,袁将军住得相当挤,他的传记里,还有十个人。
这个人是孙承宗。明末最伟大的战略家,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京城的保卫者,皇帝的老师,忠贞的爱国者。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吴三辅闻言点头。
吴三桂和吴雪霞,以及在场的学子们,都觉得韦宝的这个论调无比正确。
韦宝本人也颇为得意,不管你想得到什么答案,我同孙老督师的观点站在一起,肯定没有错!孙承宗既然能出任蓟辽总督,不光朝廷认可,辽西辽东本地世家大户一定也是拥戴的。
“韦公子说的不错,能具体说一说么?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局势被动,是什么原因?”吴三辅追问道。
“以文制武的用人政策从本质上导致了辽东的被动局面,从军事角度上来看还是过于防范武人,武人几乎没有战略主导权,和宋朝的政策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但是话又说回来,晚唐五代的武人藩镇之祸,也是不可不防,这两方面的矛盾,说穿了还是制度的局限性。须知,武人若不服从命令,便是国之大贼!”韦宝干脆利落的答道。
作为一个刚刚入学的学子,刚才又见识了大明学风的开放性,所以韦宝说这番话的时候,毫无压力,因为他就是站在本地军阀的角度说的话。
吴三辅闻言更加高兴,这是这里所有人的心里话,只是没有人敢说出来,也没有人能说的比韦宝更加具体形象,“这话好,我得记下来!”
不少学子也纷纷表示要记录下来。
韦宝一汗:“别记录吧?我说说罢了,这不好犯了啥忌讳吧?”
“没事,韦公子大可放心。”吴三辅笑道:“咱们身为辽西人,评价辽西有何不可,以文制武也一直是我觉得的朝廷对辽西辽东策略的最大弊端!”
韦宝听吴三辅也这么说,放心下来,要不然,他便要矢口否认了。
“咱们辽西人,就做好几点,其一,不多用朝廷的银两和粮食,少给朝廷增添负担!其二,本地练兵注重实效,兵贵在精,兵贵神速,以骑兵为主,辅助卫兵守城,建奴奈何不得,不用多少银子,便能立于不败之地!其三,辽人守辽土,朝廷加大奖赏力度,建奴抢掠咱们之后,东西大都分发下去,并以此给有功将士论功劳,咱们也可以效法。”韦宝侃侃而谈。
反正说的这些,除了第一条,少用朝廷的银两和粮食,其他都是站在辽西人的角度。这帮人也不可能抓住他的话柄。
而第一条,正是韦宝认为孙承宗的防守反击策略中最大的问题,多修筑堡垒有软用啊?变相的拖垮大明经济,这都是孙承宗和后面的袁崇焕策略中,最为被人诟病的地方。事实上,袁崇焕也不过是吹牛吹出了个督师,加上当时谁都不敢上,他胆子大,跳出来挑了这个重担,完全是孙承宗政策的延续。
辽西辽东汉人掌握的地盘,不管大小,还是肥沃程度,还是人数,都足以匹敌建奴,完全可以不动用,至少是少动用中央财政,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对抗建奴,那样的话,别说大明在历史上,会在1644年垮台,就是玩个一百年,边陲也稳定的很,等到大明国内经济什么时候稳定了,建奴早就自己吓得投降,俯首称臣了。
这些道理都是很简单的道理,后世的键盘侠早就有公论,韦宝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
众人纷纷点头,虽然少用朝廷的银两和粮食这一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