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宋做权臣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最快更新重生大宋做权臣最新章节!
耶律敖卢斡有意出兵救援南京道的耶律定,但西京道的兵力本就只是堪堪够用,实在是抽调不出多少兵马,总不能为了救援南京道就不顾西京道的安危吧。完颜银术可也不是个易于之辈,能与已故的完颜娄室并称大金双壁,那就必有过人之处。
人去多了自身难保,人去少了无济于事,面对如此状况,耶律敖卢斡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西京道的防务完全托付给了安东军。即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到了安东军的手中,若是安东军临时起意,耶律敖卢斡就将死无葬身之地。
做大事需有魄力,而所谓的魄力,就是是否有豪赌一把的心态。其实做大事就是一种赌博,赢了功成名就,输了身败名裂。耶律敖卢斡这回决意豪赌一把,就是要看看安东军是否值得自己将来投效。
耶律敖卢斡比任何人都要头脑清醒。他知道,如今的辽国不过是在苟延残喘。早先天祚帝耶律延熹屡战屡败,不仅让辽国损失的大量的兵将,更是伤及到了辽国的根本。如今金辽攻守态势逆转,不灭掉辽国,金国是绝对不会休兵罢战。
此时的辽国虽然还能坚持,但长此以往,终究还是难逃灭亡的命运。亡国已经在所难免,但却不代表所有人也要跟着殉国。落到金人手里会生不如死,为了将来自家人的日子能好过一点,要投靠的新主人选就要慎重考虑一点,以免投错了人,追悔莫及。
金国是直接就被帕斯了,留给耶律敖卢斡的选择也就只剩下宋、夏、高丽还有安东军,而随着李乾顺被安东军给抓了,投靠西夏这条路也就被断了,剩下的选择也就只剩下高丽、大宋以及安东军。这还是耶律敖卢斡不知道高丽也是安东军的地盘的前提下,否则留给耶律敖卢斡的选择也就是宋国以及安东军。
宋辽交往百余年,中间打打和和,但宋国却绝非辽人最适合去投奔的地方。宋金结盟先放到一边,关键是当金国要人的时候,宋国是否会愿意保全自己等人。这样一比较,也就只剩下一个不惧金人武力威胁的安东大都护府了。
安东大都护府虽是宋国朝廷任命,但实际上跟一国也没多少区别。充其量也就是安东大都护府名义上听从朝廷的调遣,但实际上听不听,那是安东大都护府自己说了算。相比起软弱可欺的宋国朝廷,安东军要更强势一些,而这也正好符合迫切需要强有力保护者的辽人心态。
而为了以防万一,耶律敖卢斡还是要再试探一下安东军的态度,若是安东军不趁着自己离开西京道的时候“胡作非为”,那耶律敖卢斡就打算在这次击退了金兵以后对外宣布依附安东军,听从安东大都护府的调遣。
当然在此时,张宝并不清楚耶律敖卢斡的心思,所以当他得知耶律敖卢斡有意将西京道的安全托付给自己时,他也不禁佩服耶律敖卢斡的胆大。西京道,张宝是志在必得,但他此时却也不想辜负耶律敖卢斡对自己的这份信任,在答应了耶律敖卢斡所请,接手西京道的防务同时,张宝也下令加大了对耶律敖卢斡的支援。
为了避免令出多门的事情发生,张宝索性便让耶律敖卢斡带走了西京道内所有的辽兵,随后又紧急抽调宋境内的安东第五军的许贯忠部,有安东军三路人马驻守西京道,张宝有足够的信心对付金国名将完颜银术可。
不过这样一来,安东大都护府留在宋境内的军事力量就减弱了许多。为了安全起见,张宝的家眷刘慧娘等人便被悄悄转移离开了登州,前往耽罗岛暂居。张宝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而导致身边亲近人受到伤害。
随着安东军主力部队的暂时调离,大宋朝廷中的某些人不由开始蠢蠢欲动,而面对那些不知道安分的人,安东大都护府这次的态度显得有些冷淡,这无疑也助长了那些人的嚣张气焰。
一个人的想法总是会随着身份地位的不断改变而改变。过去张家尚未发迹,选择投靠张家的卢俊义、栾廷玉等人一方面是不愿碌碌无为的做个平庸之辈,另一方面则是被张宝那时收复幽云的壮志所感。但随着张家的日益壮大,收复幽云这个志向也就显得有些微小了。
张家的海军是当世最强,通过海军对这个世界的不断探索,隶属张家的将领早已不再将眼光局限在大宋周边,原来这个世界除了大宋外,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等待自己去征服,在卢俊义等人眼里,大宋官军里的关胜、杨志等人,也就跟坐在井底的青蛙一样,只能看到井口大小的天地,与自己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眼界的扩展,让许贯忠、吕将等大部分归属张家的文武官员心气高涨,有心辅佐张宝建立一个远胜历朝历代的强大帝国。而在这种情况下,大宋的存在也就越发显得碍眼了。灭掉了大宋,不仅可以保证安东大都护府拥有足够对外扩张所需的人口,更可以让张家南北畅通,势力连成一片。
但师出无名,大宋此时占据着正统的位置,安东军虽可以凭借自身实力灭宋,但终归在名声上不太好听,以下犯上,总是会给野心家提供捣乱的借口。为了避免去应付境内层出不穷的叛乱,安东军必须要想办法先占据一个理字。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只要占据了道义上的至高点,灭宋才会变成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可以说若是大宋朝廷一直与安东军保持相安无事的状态,那安东军也不好主动去寻朝廷的麻烦。可偏偏大宋朝廷里的某些人不识好歹又自视甚高,即没有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又错误的将安东军此时的退让视为软弱可欺,在得寸进尺的同时也将话柄送到了安东军的手中。
在安东军眼里,此时大宋朝廷所做的一切与跳梁
-->>
最快更新重生大宋做权臣最新章节!
耶律敖卢斡有意出兵救援南京道的耶律定,但西京道的兵力本就只是堪堪够用,实在是抽调不出多少兵马,总不能为了救援南京道就不顾西京道的安危吧。完颜银术可也不是个易于之辈,能与已故的完颜娄室并称大金双壁,那就必有过人之处。
人去多了自身难保,人去少了无济于事,面对如此状况,耶律敖卢斡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西京道的防务完全托付给了安东军。即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到了安东军的手中,若是安东军临时起意,耶律敖卢斡就将死无葬身之地。
做大事需有魄力,而所谓的魄力,就是是否有豪赌一把的心态。其实做大事就是一种赌博,赢了功成名就,输了身败名裂。耶律敖卢斡这回决意豪赌一把,就是要看看安东军是否值得自己将来投效。
耶律敖卢斡比任何人都要头脑清醒。他知道,如今的辽国不过是在苟延残喘。早先天祚帝耶律延熹屡战屡败,不仅让辽国损失的大量的兵将,更是伤及到了辽国的根本。如今金辽攻守态势逆转,不灭掉辽国,金国是绝对不会休兵罢战。
此时的辽国虽然还能坚持,但长此以往,终究还是难逃灭亡的命运。亡国已经在所难免,但却不代表所有人也要跟着殉国。落到金人手里会生不如死,为了将来自家人的日子能好过一点,要投靠的新主人选就要慎重考虑一点,以免投错了人,追悔莫及。
金国是直接就被帕斯了,留给耶律敖卢斡的选择也就只剩下宋、夏、高丽还有安东军,而随着李乾顺被安东军给抓了,投靠西夏这条路也就被断了,剩下的选择也就只剩下高丽、大宋以及安东军。这还是耶律敖卢斡不知道高丽也是安东军的地盘的前提下,否则留给耶律敖卢斡的选择也就是宋国以及安东军。
宋辽交往百余年,中间打打和和,但宋国却绝非辽人最适合去投奔的地方。宋金结盟先放到一边,关键是当金国要人的时候,宋国是否会愿意保全自己等人。这样一比较,也就只剩下一个不惧金人武力威胁的安东大都护府了。
安东大都护府虽是宋国朝廷任命,但实际上跟一国也没多少区别。充其量也就是安东大都护府名义上听从朝廷的调遣,但实际上听不听,那是安东大都护府自己说了算。相比起软弱可欺的宋国朝廷,安东军要更强势一些,而这也正好符合迫切需要强有力保护者的辽人心态。
而为了以防万一,耶律敖卢斡还是要再试探一下安东军的态度,若是安东军不趁着自己离开西京道的时候“胡作非为”,那耶律敖卢斡就打算在这次击退了金兵以后对外宣布依附安东军,听从安东大都护府的调遣。
当然在此时,张宝并不清楚耶律敖卢斡的心思,所以当他得知耶律敖卢斡有意将西京道的安全托付给自己时,他也不禁佩服耶律敖卢斡的胆大。西京道,张宝是志在必得,但他此时却也不想辜负耶律敖卢斡对自己的这份信任,在答应了耶律敖卢斡所请,接手西京道的防务同时,张宝也下令加大了对耶律敖卢斡的支援。
为了避免令出多门的事情发生,张宝索性便让耶律敖卢斡带走了西京道内所有的辽兵,随后又紧急抽调宋境内的安东第五军的许贯忠部,有安东军三路人马驻守西京道,张宝有足够的信心对付金国名将完颜银术可。
不过这样一来,安东大都护府留在宋境内的军事力量就减弱了许多。为了安全起见,张宝的家眷刘慧娘等人便被悄悄转移离开了登州,前往耽罗岛暂居。张宝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而导致身边亲近人受到伤害。
随着安东军主力部队的暂时调离,大宋朝廷中的某些人不由开始蠢蠢欲动,而面对那些不知道安分的人,安东大都护府这次的态度显得有些冷淡,这无疑也助长了那些人的嚣张气焰。
一个人的想法总是会随着身份地位的不断改变而改变。过去张家尚未发迹,选择投靠张家的卢俊义、栾廷玉等人一方面是不愿碌碌无为的做个平庸之辈,另一方面则是被张宝那时收复幽云的壮志所感。但随着张家的日益壮大,收复幽云这个志向也就显得有些微小了。
张家的海军是当世最强,通过海军对这个世界的不断探索,隶属张家的将领早已不再将眼光局限在大宋周边,原来这个世界除了大宋外,还有更加广阔的天地等待自己去征服,在卢俊义等人眼里,大宋官军里的关胜、杨志等人,也就跟坐在井底的青蛙一样,只能看到井口大小的天地,与自己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眼界的扩展,让许贯忠、吕将等大部分归属张家的文武官员心气高涨,有心辅佐张宝建立一个远胜历朝历代的强大帝国。而在这种情况下,大宋的存在也就越发显得碍眼了。灭掉了大宋,不仅可以保证安东大都护府拥有足够对外扩张所需的人口,更可以让张家南北畅通,势力连成一片。
但师出无名,大宋此时占据着正统的位置,安东军虽可以凭借自身实力灭宋,但终归在名声上不太好听,以下犯上,总是会给野心家提供捣乱的借口。为了避免去应付境内层出不穷的叛乱,安东军必须要想办法先占据一个理字。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只要占据了道义上的至高点,灭宋才会变成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可以说若是大宋朝廷一直与安东军保持相安无事的状态,那安东军也不好主动去寻朝廷的麻烦。可偏偏大宋朝廷里的某些人不识好歹又自视甚高,即没有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又错误的将安东军此时的退让视为软弱可欺,在得寸进尺的同时也将话柄送到了安东军的手中。
在安东军眼里,此时大宋朝廷所做的一切与跳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