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第 104 章(1 / 2)

能工巧匠(工) 黄姜 7633 字 2021-06-24

分家独立门户之后,家里只有杨绦和李绒以及杨温一家三口,外加英娘母女和石柱三个,过年也没有那些高门大户的复杂,简单得很。

除夕晚上守岁时,杨温第一次发给了杨绦和李绒压岁钱红包。

以前杨温挣的银钱是一文钱都落不到他手里的,现在他帮着杨绦接过了和袁氏布店的生意,能得到两成利润的酬劳——每月也有六七两银子,就有了可供支配的‘私房钱’。

有了自由支配的钱,杨温对儿子的慈爱之心也能表现出来了,“老二,绒姐儿,来,给你们两一人一个压岁钱红包!”

杨绦和李绒都不缺杨温这一两银子的压岁钱,但那毕竟是一番心意不可辜负,都接了过来:“谢谢爹。”“多谢爹。”

一家三口围着一个大火笼坐在厅中守岁,稍后时候李绒又叫来英娘母女和石柱,赏了他们压岁红包。

“来,英娘和石柱一人两百文,梨花还是小人儿,给你一百文的压岁钱。”

英娘是一个心正也客气的母亲,并不贪婪,得了赏也并不觉得是她理所应得的,“夫人,这可使不得!梨花在府上白吃白住,英娘心里便已然过意不去了,哪里好意思再要压岁钱?”

李绒笑着把压岁红包塞到梨花的衣襟里,“梨花勤快又机灵,之前跑腿传话、不时端茶递水,也是有帮到忙的。只希望梨花明年也好好地长大,依旧勤快又机灵,可好?”

以前脸皮蜡黄、瘦得伶仃的小丫头梨花,现在也养出了几分气色,很有一个伶俐小丫鬟的样子了,闻言乖巧地应承:“好,梨花明年也会快快长大,好为夫人做更多事!”

人小鬼大的机灵模样,逗得李绒他们不由发笑,“好,梨花可记牢今晚的话啊。哈哈哈……”

英娘见此也不好再推辞,母女两于是又衷心地谢过。

小厮石柱则爽快地收下压岁红包,又连连说了一些讨好的谢言:“多谢夫人和老爷赏!石柱今晚将这钱压在枕头下,必然能驱走邪祟。”

只杨绦他们三人坐着守岁的话就有些冷清,便也把英娘他们都留了下来,坐在一起吃着为过年准备的果干糕饼,闲聊逗趣以打发时间。

听得外面更夫打更报时,永明九年过去,永明十年正式到来之时,杨绦去庭院里亲手点了一串鞭炮,在‘噼里啪啦’中完成了辞旧迎新。

除夕一过,新年已到。

正月初一,就开始过大年了。

杨绦他家论起在杭州的正经亲戚,也就岳父李仙工以及李家姥爷两大家。他和李绒早已商量好,正月初一就在家,初二就陪李绒回娘家,正月初三一家三口都去李家姥爷家,正月初四回到家。

之后直到元宵节前,就都去袁宁、孙藏和其他生意上有往来的人家拜年,并接待登门拜年的客人,好好联络和结交一番人脉。

人情往来的年礼都已备齐了的,杨绦他们如计划那样,去李仙工和李家姥爷两大家都走过亲戚之后,就去了袁宁和孙藏等人家拜年。

不止杨绦有生意上的人脉要联络和结交,李绒一样也有,所以这个年节期间,两人都忙得脚不沾地。

除非是某某提前约好某天要登门拜年,像是其他抢先上门拜年的客人,许多时候都碰不见杨绦和李绒两人。

这时候留在家中的杨温,便显出作用来了。门房有石柱、厨下有英娘、跑腿也有梨花,客人上门之后的招待和茶饭都不成问题,虽杨温不是长袖善舞、口舌伶俐的人,到底也没有失礼于人。

到元宵节钱的整个过年期间,杨绦和李绒都圆满完成了联络和开拓人脉的目标。

杨绦把纺织厂开业之日定在了二月初一,元宵一过,那就是半个月之后的事情了,所剩时间已不多。

他就完全投入到了纺织厂的开业准备之中,李绒也投注了许多精力在染坊之中去,以应对不久之后随着杨绦的纺织厂开办,或会陡增的业务量。

杨绦首先要确认的,就是新式织布机和纺纱机。所幸在李仙工的带领下,或许互相间都没有照面过的木匠们以流水线方式,赶工打造出了好一批机器零部件。

因为给的工钱和奖励很可观,就连过年也只过了三天,就立即复工了。终于在正月二十之前,就完成了开业前机器到位数量各二十台的目标,并且全都运去了厂房里并组装完毕。

然后是孙藏供应的原料棉花也如约送到,杨绦去抽查检验过,见确实合格,没有发霉、棉籽除得算是干净,过称之后重量也没有多大出入,就签收下来存进了仓库里。

既然机器已经到位,第一批棉花业已入库,工人招聘也早在年轻就办妥善了,杨绦临时决定,不如搞一个岗前培训。

通知了工人们,自正月二十三起进行为期七天的操作教学,如此一来,开业之后就能直接上手开工了。

岗前培训之日起就开始计算工钱,那些工人自然没有不愿意的,都高高兴兴地去了。

培训过程之中,工匠们慢慢地摸索明白,并能上手操作之后,渐渐地就意识到了新式机器的威力,惊奇之下少不得议论纷纷:

“天下竟有这样的织布机!一匹布的宽度,竟抵得上一般布匹的两匹布宽,而且还不用两个织匠配合着抛梭,只需脚踩踏板就能带动梭子来回穿梭,真是太省力了!”

“这新式织布机织上一天,怕是三个人半刻都不停地织一天,都织不了那么长的!以一敌三怕是都还不止,这还没算布匹的宽度呢!”

“到底是绦公子啊,他的两个兄弟都是进士——尤其弟弟还是百年难遇一个的‘六元及第’状元,他能改良出这样的新式织布机,想来是遗传使然,实属正常。”

“还不止呢,据说纺作那里,那新式纺纱机才叫令人惊叹!……”

……

“这新式纺纱机,一次就能纺八个纱锭,手摇起来也方便省力,一架机器怕是能抵十人之力还不止呢!”

“既然能安装八个纺锤,就能安装十个、二十个甚至是百八十个,那到时候就不止抵十人之力了,抵百人之力也未尝不可能。”

“十个、二十个还罢,八十个、一百个怕是很难了吧?手摇不动的吧?”

“倒也是。”

……

与袁氏布店的布匹生意完全不能与之相比,杨绦是将纺织厂当成一项大事业在做!他再如何重视都不为过。何况,他比这个时空的任何人,都更加明白新式织布机和纺纱机的威力。

所以他本就在监测着工人之间的言论,议论刚起,他就悄无声息地引导言论的走向。允许工人们谈论、惊奇,但没让这种惊奇拧成一股去,最终没能成什么气候,也暂时没有引起旁人的注意。

结束培训之后,杨绦在二十个织作工人里选出来两个临时管工,暂且协助管理同组的另九个工人。分纱机房和粗纱房的纺作,杨绦也依样各选了两个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