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疑兵(1 / 2)

终宋 怪诞的表哥 1735 字 2022-07-07

邓州北门大开李泽怡领着一千骑已袭卷而出试图冲散董文用布置在北面的防线。

城头上刘金锁抬着望筒看去见到了从南阳府官道过来的尘烟滚滚。

“史天泽来了?!”

随着这声惊呼刘金锁身子一倾更仔细地向北望了一会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真是史天泽来了郡王算得真准说四月十八撤走敌方援军果然是四月十八来了。”

“闭嘴吧。”

杨奔已放下望筒追着李瑕匆匆下了城头。

“动作快!准备出城……”

这些事杨奔比刘金锁就清楚得多。

哪有算得那么准的?知道史天泽今日杀到这边还选今日撤走未免也太赶了。

事实就是他们推算史天泽无论如何也要在四月二十日之后能赶到。

算的是史权的死讯传到、史天泽回师的时间……没算准。

“报!襄阳守军也到了!南城城楼上望到吕文焕大旗已在三里外……”

李瑕才翻身上马听得汇报又勒着缰绳向城南而去。

杨奔策马跟上问道:“郡王吕文焕既来了我们还撤?”

“撤。”

说了今日撤吕文焕若不来李瑕也不打算再等;但既然来了李瑕还是决定将邓州给到吕文焕手上。

他登上南面城楼执着望筒望了一会确定了南面是襄阳宋军当即下令。

“刘金锁你带步卒守城;杨奔你领兵接应吕文焕入城;胡勒根随我破敌……”

~~

史天泽策马缓缓而行听着身边的将领汇报着军情。

“董文忠领了五千余人增防南阳府城并向西北方向设伏以防李瑕再从武关道遁走;唆都将军本已发兵前往济南得到战报已立即回防……”

待这将领说到最后史天泽道:“算上我的大军有三万人了?”

“是整个南阳因李瑕而牵动的兵力有三万人但邓州这里一共只有一万五千余人。其余皆在守南阳府各州县城并扼住交通要道。”

“吕文焕带了多少人?”

“探马回报该是一两万之数有数千正围攻新野又数千人保证辎重与河道已有七千兵力抵达邓州城外。”

“……”

只听这个便知吕文焕打起仗来比李瑕稳重太多了。

辎重、后勤先安排妥当再确保了退路沿途有危胁的城池都要拔掉……稳。

李瑕不同打起仗来该用“拼”字来形容。

每次都是从死局中拼出了一个破局之法……也拼死了自己的侄子又一个侄子。

想到这里史天泽眼睛有些发酸。

他大哥史天倪年仅三十九岁便惨死于武仙之手当时史天倪的五个儿子有三个尚年幼带在身边俱死于难只留下史楫、史权。

再加上二哥史天安之子史枢这三个侄子各个都是文武双全。

比他史天泽八个亲生儿子出色。

史枢、史权俱死于李瑕之手……

史天泽努力掩住了眼中的哀恸保持着大帅的威仪心思又转回了战事之上。

依探马回报邓州城内外大蒙古国有兵力一万五千余宋军兵力一万三千左右这是一场大战双方主力又是今日方才抵达各自扎营试探为主。

这是应有之理。

否则双方士卒俱疲惫战不了多久天色一暗还是得各自撤兵徒增伤亡而已……

“报!报!”

鸣镝声大作。

“大帅!宋军骑兵杀过来了……”

前方已是尘烟滚滚李瑕的两千余骑兵竟是已向这边杀将过来。

史天泽没想到李瑕有这么狂。

哪怕他远道而来还在行军立足未稳阵势未列但也是万余人兵力五倍于李瑕。

且董文用随时可以支援他反观吕文焕此时还需李瑕派兵接应。

李瑕怎么敢的?

嚣张得不合常理……

史天泽终究是当世名帅虽诧异不解却不慌乱已迅速下令应对。

“中军停止行进原地列阵!两翼拉开包围他们……”

~~

行军至邓州一切都与吕文焕预料中不同。

李瑕派人请援话里话外的意思是“功劳给你来拖一拖河南蒙军”。

那正常而言吕文焕领兵抵达李瑕派兵出城接应双方暂时杀退城外敌兵入城交接李瑕领兵从西走或从南走……

但不是今日行军到邓州城外敌兵多得让吕文焕感到头皮发麻。

狼烟、尘土、鸣镝、号角、厮杀。邓州四面八方都是蒙军尤其探马回报称北面似是史天泽的大军。

这不是闹着玩的。

他吕小六名气是大又是吕文德的弟弟但今年才不到四十岁资历还浅自问是不足与史天泽对阵的。

比如当年蒙古宗王塔察儿来攻樊城吕文焕就是再瞧不上对方的领兵能力也只能请贾似道来支援。

因为双方地位不同塔察儿遇到各种事都能作主吕文焕不能打起仗来会吃大亏。

同理史天泽是蒙古五路万户、河南等路宣抚使、中书右丞相、枢密副使能调动的兵力远多于他吕文焕决定战略也远比他及时。

要是早知道史天泽会来吕文焕绝不来。

兵者国之大事不是拿来冒险的。

襄阳是天下门户领兵轻离万一……

然而探马回报李瑕已领着两千骑兵向史天泽的大军杀过去了。

狂妄至极像是疯了。

战不是这么打的啊两路大军相逢该先望势……

吕文焕也不知该说什么好。

也许这便是反贼与忠臣良将的区别?反贼行事就是无所顾忌。

~~

邓州南面城门大开一队骑兵已杀了出来前来接应襄阳兵马那主将的一杆“杨”字大旗招摇。

而阻止在这两支宋军之间的蒙军打着的是个“董”字大旗。

城头上鼓声阵阵又将沙场上的声势推高了一层。

杨奔已率骑军攻向董文用的阵线。

吕文焕虽不想冒险却没有事到如今再撤到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