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当开挂成为一种习惯(第1页/共2页)
1980之他来自未来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第一百五十三章 当开挂成为一种习惯
无人机刚送到前线的时候,部队的反应其实并不热烈,甚至有些不以为然:虽然这东西看起来挺先进的,但谁也不认为这么小,跟个玩具似的飞机能在战场上发挥多大作用,不过,既然东西都已经送来了,加上又有上级要求配合进行实战测试的命令,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试了一下,结果这一试,立刻就惊为天人,再也舍不得放下。
这个时代,无人机其实早已经出现,虽然只有几个发达国家才有能力研发和装备,还属于相当高端的玩意儿,但对于各国军队而言,也并不是什么秘密,受限于技术水平,哪怕是在这方面走得最远的美国,他们的无人机在功能与作用上也是相当单一和有限的,其侦察的手段基本就只有一个:拍照,所以最多也只能进行一些固定地区的侦察,而根本没办法应用于实战。
很简单的道理,像这种拍照式的侦察,要想获取无人机拍摄的图像,就必须等到无人机返航后,将底片洗出来才能得到,而这个过程至少都会有数个小时的延迟,在现代战争中,时间都是以分钞来计算的,如果无人机在侦察的过程中发现了敌情,比如在某个区域内发现了敌军正在集结的地面部队,那等到照片洗出来再进行攻击,敌人早不知道跑哪去了,哪还会留在原地等你轰炸?
所以,在这个时代,无人机在军事上的用途,最多也就是用来侦察一下对方的固定阵地,港口,城市,或是某个地区内是否有敌方的工事存在,因为只有这一类的情报对时间的要求才是相对较低的,哪怕延迟个几小时也没什么大碍,至于说更为细致的敌军动向,那多半还是得依靠传统的侦察手段。
但蝴蝶所提供的这种无人机,它采用的却是实时的高清图像传输系统,这在1980年的地球,绝对是妥妥的黑科技,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它成为真正可以纵横战场的无双利器。
无人机的第一次出击选在了晚上深夜时分。
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白天出击很可能会增加无人机被敌方防空部队发现和击毁的风险,加上无人机本身就有非常先进的夜视系统和几乎全自动化的飞控,夜间飞行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相对而言安全系数反倒更高,而事实也证明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这个时代,因为并不存在太多高科技的侦察手段,加上面对的还是装备一向落后的中国军队,所以越军根本就没有太多的反侦察意识——位于前线的部队和阵地还好些,毕竟时刻都处于中国军队的监视之下,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中国人摸哨端了老窝,但在相对安全的后方,虽不能说有多松懈,但对于灯火管制之类的问题,要求也就没那么严格了。
这里所说的灯火,当然不会是像城市的夜晚那样灯火通明,但在几乎没有空中威胁的情况下,越军自然也不会无聊到大半夜的把自己的指挥部弄得黑灯瞎火:一方面,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给指挥带来极大的不便;二来,严格的灯火管制虽然能避免指挥部在很远的地方就被人发现,但同样的,一旦敌方的侦察兵摸过来,自己在应对时反而会很背动,所以有限的灯火照明其实也是相当必要的,在这点上他们的做法也不能说有什么不对——前题是对手没有开挂。
指挥部的灯光并不亮,而且基本都安置在室内,从外围看过去,距离稍远一点也就只能看到一点朦胧的光影了,但对于安装着热成像仪和夜视系统的无人机而言,这泄露出的一丝丝灯光已经足以为它提供再明显不过的指引了,更何况那些没有装备防红外和热辐射军服的越军士兵,尽管一个个隐藏得很好,但在热成像仪的扫描下也全都跟黑夜里的烛光一样明显,想不注意都不行。
哨兵的位置,灯火区的布局,看着屏幕上呈现出的画面,中国这边某野战师的师长被惊得是目瞪口呆,不过在愣了不到五秒之后,就毫不犹豫的拿起了电话,下令给自己的炮团:炸他丫的!
几发炮弹打过去,不出意料的全都打偏了——没有gps和激光定位系统的指引,单凭空中所拍摄到的地形和对无人机所在的方向,距离的估算,要准确的计算出炮击的坐标,这确实有点难,不过没关系,因为头几炮本来就是给炮兵进行校射的。
估算过炮弹的落点与越军这个指挥部之间的距离后,很快,重新修正过的坐标数据又被传送给炮团,接着,第二轮炮弹落下时,距离越军指挥部就已经不到百米了,而这时,越军也终于意识到这根本不是对方的盲射冷炮,而是指挥部的位置已经曝露,整个指挥部顿时乱成一团,只见一个个发光的人影四处乱窜,其中有一群被护在中间正向外撤离的,分明就是对方的指挥官。
“盯住这伙人!”
师长兴奋的大叫,看着跟自己对怼了这么久的敌军指挥官那慌乱的身影,他就知道自己
-->>
第一百五十三章 当开挂成为一种习惯
无人机刚送到前线的时候,部队的反应其实并不热烈,甚至有些不以为然:虽然这东西看起来挺先进的,但谁也不认为这么小,跟个玩具似的飞机能在战场上发挥多大作用,不过,既然东西都已经送来了,加上又有上级要求配合进行实战测试的命令,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试了一下,结果这一试,立刻就惊为天人,再也舍不得放下。
这个时代,无人机其实早已经出现,虽然只有几个发达国家才有能力研发和装备,还属于相当高端的玩意儿,但对于各国军队而言,也并不是什么秘密,受限于技术水平,哪怕是在这方面走得最远的美国,他们的无人机在功能与作用上也是相当单一和有限的,其侦察的手段基本就只有一个:拍照,所以最多也只能进行一些固定地区的侦察,而根本没办法应用于实战。
很简单的道理,像这种拍照式的侦察,要想获取无人机拍摄的图像,就必须等到无人机返航后,将底片洗出来才能得到,而这个过程至少都会有数个小时的延迟,在现代战争中,时间都是以分钞来计算的,如果无人机在侦察的过程中发现了敌情,比如在某个区域内发现了敌军正在集结的地面部队,那等到照片洗出来再进行攻击,敌人早不知道跑哪去了,哪还会留在原地等你轰炸?
所以,在这个时代,无人机在军事上的用途,最多也就是用来侦察一下对方的固定阵地,港口,城市,或是某个地区内是否有敌方的工事存在,因为只有这一类的情报对时间的要求才是相对较低的,哪怕延迟个几小时也没什么大碍,至于说更为细致的敌军动向,那多半还是得依靠传统的侦察手段。
但蝴蝶所提供的这种无人机,它采用的却是实时的高清图像传输系统,这在1980年的地球,绝对是妥妥的黑科技,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它成为真正可以纵横战场的无双利器。
无人机的第一次出击选在了晚上深夜时分。
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白天出击很可能会增加无人机被敌方防空部队发现和击毁的风险,加上无人机本身就有非常先进的夜视系统和几乎全自动化的飞控,夜间飞行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相对而言安全系数反倒更高,而事实也证明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这个时代,因为并不存在太多高科技的侦察手段,加上面对的还是装备一向落后的中国军队,所以越军根本就没有太多的反侦察意识——位于前线的部队和阵地还好些,毕竟时刻都处于中国军队的监视之下,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中国人摸哨端了老窝,但在相对安全的后方,虽不能说有多松懈,但对于灯火管制之类的问题,要求也就没那么严格了。
这里所说的灯火,当然不会是像城市的夜晚那样灯火通明,但在几乎没有空中威胁的情况下,越军自然也不会无聊到大半夜的把自己的指挥部弄得黑灯瞎火:一方面,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给指挥带来极大的不便;二来,严格的灯火管制虽然能避免指挥部在很远的地方就被人发现,但同样的,一旦敌方的侦察兵摸过来,自己在应对时反而会很背动,所以有限的灯火照明其实也是相当必要的,在这点上他们的做法也不能说有什么不对——前题是对手没有开挂。
指挥部的灯光并不亮,而且基本都安置在室内,从外围看过去,距离稍远一点也就只能看到一点朦胧的光影了,但对于安装着热成像仪和夜视系统的无人机而言,这泄露出的一丝丝灯光已经足以为它提供再明显不过的指引了,更何况那些没有装备防红外和热辐射军服的越军士兵,尽管一个个隐藏得很好,但在热成像仪的扫描下也全都跟黑夜里的烛光一样明显,想不注意都不行。
哨兵的位置,灯火区的布局,看着屏幕上呈现出的画面,中国这边某野战师的师长被惊得是目瞪口呆,不过在愣了不到五秒之后,就毫不犹豫的拿起了电话,下令给自己的炮团:炸他丫的!
几发炮弹打过去,不出意料的全都打偏了——没有gps和激光定位系统的指引,单凭空中所拍摄到的地形和对无人机所在的方向,距离的估算,要准确的计算出炮击的坐标,这确实有点难,不过没关系,因为头几炮本来就是给炮兵进行校射的。
估算过炮弹的落点与越军这个指挥部之间的距离后,很快,重新修正过的坐标数据又被传送给炮团,接着,第二轮炮弹落下时,距离越军指挥部就已经不到百米了,而这时,越军也终于意识到这根本不是对方的盲射冷炮,而是指挥部的位置已经曝露,整个指挥部顿时乱成一团,只见一个个发光的人影四处乱窜,其中有一群被护在中间正向外撤离的,分明就是对方的指挥官。
“盯住这伙人!”
师长兴奋的大叫,看着跟自己对怼了这么久的敌军指挥官那慌乱的身影,他就知道自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