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刺的玫瑰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高中差等生都不如的人。他的工友们都是些初中毕业或连初中都没毕业的人,他的师傅们都是些小学毕业或没有学历的人,偶尔遇到一半个有学历的人,也因多年不学习,学过的知识大都忘光了。在那些年他连高考落榜生都没有遇到几个,后来他才知道,他当年做的那些工作连高考落榜生都不愿做。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人像他一样想当作家,似乎也不怪。
他虽处在这样的环境,却并不隐瞒自己的志向,他的工友们都知道他是想当作家的人,他也把他写的东西给他们看。可即便是这些学历比他低的多的工友,对他写的东西也看不上,客气点儿的说他是白费劲,不客气的则直截了当说:“你这东西根本发表不了!”他在沮丧之余也只能暗自安慰自己:“和这些人根本不能谈文学!”
可不能和他们谈,总该找些能谈的吧。他刚走出校门的那几年,文学在社会上还是比较吃香的,各级刊物办的也比较活跃,可是他除了通过邮局向编辑部投投稿外,却从不敢亲自去编辑部登门拜访,请编辑老师给指点写作,因为他太木讷和不善应酬了。他曾有过一次名师指点的经历,指点他的老师是位已经成功的作家,当老师点评完他的作品回过头去时,他看到老师在强忍着偷笑,不知道老师是在笑他的作品太幼稚还是笑他的表情太呆滞?
四
不过,这些来至外部的打击,时间一长也就淡忘了。最让他感到郁闷的是,他的父母反对他搞写作。他们虽然没有公开阻止他写作,但从他们的态度中他知道他们是不赞成的。他当时就想不明白他搞写作有什么不好呢?首先这是积极上进吧?比那些下了班就知道吃喝玩乐的年轻人强吧?也比那些外出打拼的年轻人安稳吧?至少不会遇到什么风险或是惹下什么祸事吧?可他父母就是固执地不喜欢他搞写作。这样困惑了他数年之后,有一天他忽然似乎破解了其中的原因。他隐隐约约感到他父母不喜欢他写作,是担心他有朝一日功成名就,就会离他们远去。当时他还说不清其中的原因,只是凭直觉感到是这样。后来随着他对人生体验的加深,生活告诉他真的是这样!
因为我们中国人的亲情是没有界限的,父母会包办许多本该由子女抉择和承担的事情,也会把自己的一些意愿强加给子女,在父母的人生规划中会把子女的人生也计划在内。虽然他学习不好,没有给父母带来荣耀。但他性情温顺,最适宜实践中国人的这种亲情规则,父母把他们的意愿施加在他身上,不会遇到强烈的抵触。虽然他们家的孩子不止他一个,但父母已经计划好晚年是要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他们怎么能让他远走高飞呢?
而事实上,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他,当时也没有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能力。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父母不希望他离开他们,而他实际上也离不开。他四处打零工的那几年,也正是内地人南下广东淘金的高潮期,他虽没有亲眼见过,但也听说了不少内地人在广东挣大钱的故事。他羡慕之余心中却始终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这些内地人是通过什么关系去的广东?许多年以后他才明白,这些人哪有什么关系啊,全是凭自己出去硬闯荡出来的!可是从小习惯了由父母安排生活的他,却根本不能想象没有人安排或引领的生活该怎么过。
他的这种心理状况,严重影响了他的发展。他在劳动服务公司当车工的那两年,曾得到一个去北京参加文学笔会的机会。由于父母不便公开阻止他的追求,于是他得以如期参加了笔会。在那里他见到了一批和他同龄的文学青年,虽然当时他还拿不出成功的作品,大家还是把他当作同志一样认可,他也有找到组织的感觉。在短短几天的聚会中,甚至有姑娘主动向他示好,而且他们几乎不用熟悉的过程,就可以很自然的交流。这在他窘迫的现实生活中,可是从来没有的情况,然而他却毫不犹豫地就拒绝了对方。当时他给他的解释是,那姑娘的形象还不符合他心目中理想的标准。可是后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气质和素养与他相当的姑娘,他还是莫明其妙地错过了!然而他在一些气质和素养与他有很大差距的女孩子身上,反倒下了不少功夫,但结果从一开始他就知道“成不了”。直到多年以后,他看到他的妻子在素养和观念上每每能与他的父母达成默契时,他恍然大悟。当年表面上看,他是在煞费苦心地给自己找对象,实际在潜意识里他是在给他父母找儿媳妇。因为在潜意识里,他清楚他是离不开他的父母的,所以他娶的老婆必须他们能接纳。表面上看一切似乎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实际在潜意识里他一直在受着他父母的暗示和影响,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在他们安排下生活。想明白这些以后,他曾仰天长叹:“人啊人,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
这种对父母强烈的依赖心理,对他的生活,犹其是对他的文学追求造成很大限制。在那些年,他曾经参加过一个文学社,但他不敢让他的父母知道。因为他父母不赞成他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在他们的眼里那些活动组织者,都是居心叵测的骗子。所以他只能在方便的时候去参加一下文学社的例会,文学社举办的外出活动他从未参加。因为长时间不回家,他是要向父母说明原因的,而且外出活动也是要花钱的,这两点父母都是不会同意的。他那时每月挣的工资都是要交给父母的,再由父母给他几元零花钱。父母是不赞成他花钱去搞文学的,甚至都不赞成他花钱买,他们认为那还不如买点好吃的吃了划算。所以他是不敢因为参加文学社活动或买问父母要钱的,看到想买的,他得等把零花钱攒够价才能去买。他之所以能去北京参加一次笔会,他想一是他父母不愿落下他们不让他搞写作的话把,二是他当时已经工作好长时间了,除了每月的几元零花钱再没提过任何花钱要求,弟妹们都能花钱,怎么可以不让他花?让他去一次也就算他们支持过他了,对他也公平了,他再有什么要求也就好拒绝他了。等他从北京回来后,他再提什么学习要求,他父母就以他北京之行一无所获而拒绝了他,而他从北京笔会带回来的文友通讯录,莫明其妙地就找不见了。后来,他曾对他
-->>
高中差等生都不如的人。他的工友们都是些初中毕业或连初中都没毕业的人,他的师傅们都是些小学毕业或没有学历的人,偶尔遇到一半个有学历的人,也因多年不学习,学过的知识大都忘光了。在那些年他连高考落榜生都没有遇到几个,后来他才知道,他当年做的那些工作连高考落榜生都不愿做。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人像他一样想当作家,似乎也不怪。
他虽处在这样的环境,却并不隐瞒自己的志向,他的工友们都知道他是想当作家的人,他也把他写的东西给他们看。可即便是这些学历比他低的多的工友,对他写的东西也看不上,客气点儿的说他是白费劲,不客气的则直截了当说:“你这东西根本发表不了!”他在沮丧之余也只能暗自安慰自己:“和这些人根本不能谈文学!”
可不能和他们谈,总该找些能谈的吧。他刚走出校门的那几年,文学在社会上还是比较吃香的,各级刊物办的也比较活跃,可是他除了通过邮局向编辑部投投稿外,却从不敢亲自去编辑部登门拜访,请编辑老师给指点写作,因为他太木讷和不善应酬了。他曾有过一次名师指点的经历,指点他的老师是位已经成功的作家,当老师点评完他的作品回过头去时,他看到老师在强忍着偷笑,不知道老师是在笑他的作品太幼稚还是笑他的表情太呆滞?
四
不过,这些来至外部的打击,时间一长也就淡忘了。最让他感到郁闷的是,他的父母反对他搞写作。他们虽然没有公开阻止他写作,但从他们的态度中他知道他们是不赞成的。他当时就想不明白他搞写作有什么不好呢?首先这是积极上进吧?比那些下了班就知道吃喝玩乐的年轻人强吧?也比那些外出打拼的年轻人安稳吧?至少不会遇到什么风险或是惹下什么祸事吧?可他父母就是固执地不喜欢他搞写作。这样困惑了他数年之后,有一天他忽然似乎破解了其中的原因。他隐隐约约感到他父母不喜欢他写作,是担心他有朝一日功成名就,就会离他们远去。当时他还说不清其中的原因,只是凭直觉感到是这样。后来随着他对人生体验的加深,生活告诉他真的是这样!
因为我们中国人的亲情是没有界限的,父母会包办许多本该由子女抉择和承担的事情,也会把自己的一些意愿强加给子女,在父母的人生规划中会把子女的人生也计划在内。虽然他学习不好,没有给父母带来荣耀。但他性情温顺,最适宜实践中国人的这种亲情规则,父母把他们的意愿施加在他身上,不会遇到强烈的抵触。虽然他们家的孩子不止他一个,但父母已经计划好晚年是要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他们怎么能让他远走高飞呢?
而事实上,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他,当时也没有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能力。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父母不希望他离开他们,而他实际上也离不开。他四处打零工的那几年,也正是内地人南下广东淘金的高潮期,他虽没有亲眼见过,但也听说了不少内地人在广东挣大钱的故事。他羡慕之余心中却始终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这些内地人是通过什么关系去的广东?许多年以后他才明白,这些人哪有什么关系啊,全是凭自己出去硬闯荡出来的!可是从小习惯了由父母安排生活的他,却根本不能想象没有人安排或引领的生活该怎么过。
他的这种心理状况,严重影响了他的发展。他在劳动服务公司当车工的那两年,曾得到一个去北京参加文学笔会的机会。由于父母不便公开阻止他的追求,于是他得以如期参加了笔会。在那里他见到了一批和他同龄的文学青年,虽然当时他还拿不出成功的作品,大家还是把他当作同志一样认可,他也有找到组织的感觉。在短短几天的聚会中,甚至有姑娘主动向他示好,而且他们几乎不用熟悉的过程,就可以很自然的交流。这在他窘迫的现实生活中,可是从来没有的情况,然而他却毫不犹豫地就拒绝了对方。当时他给他的解释是,那姑娘的形象还不符合他心目中理想的标准。可是后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气质和素养与他相当的姑娘,他还是莫明其妙地错过了!然而他在一些气质和素养与他有很大差距的女孩子身上,反倒下了不少功夫,但结果从一开始他就知道“成不了”。直到多年以后,他看到他的妻子在素养和观念上每每能与他的父母达成默契时,他恍然大悟。当年表面上看,他是在煞费苦心地给自己找对象,实际在潜意识里他是在给他父母找儿媳妇。因为在潜意识里,他清楚他是离不开他的父母的,所以他娶的老婆必须他们能接纳。表面上看一切似乎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实际在潜意识里他一直在受着他父母的暗示和影响,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在他们安排下生活。想明白这些以后,他曾仰天长叹:“人啊人,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
这种对父母强烈的依赖心理,对他的生活,犹其是对他的文学追求造成很大限制。在那些年,他曾经参加过一个文学社,但他不敢让他的父母知道。因为他父母不赞成他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在他们的眼里那些活动组织者,都是居心叵测的骗子。所以他只能在方便的时候去参加一下文学社的例会,文学社举办的外出活动他从未参加。因为长时间不回家,他是要向父母说明原因的,而且外出活动也是要花钱的,这两点父母都是不会同意的。他那时每月挣的工资都是要交给父母的,再由父母给他几元零花钱。父母是不赞成他花钱去搞文学的,甚至都不赞成他花钱买,他们认为那还不如买点好吃的吃了划算。所以他是不敢因为参加文学社活动或买问父母要钱的,看到想买的,他得等把零花钱攒够价才能去买。他之所以能去北京参加一次笔会,他想一是他父母不愿落下他们不让他搞写作的话把,二是他当时已经工作好长时间了,除了每月的几元零花钱再没提过任何花钱要求,弟妹们都能花钱,怎么可以不让他花?让他去一次也就算他们支持过他了,对他也公平了,他再有什么要求也就好拒绝他了。等他从北京回来后,他再提什么学习要求,他父母就以他北京之行一无所获而拒绝了他,而他从北京笔会带回来的文友通讯录,莫明其妙地就找不见了。后来,他曾对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