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佛来也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p; 又温和地对波斯匿王忠告道“大王,这个世间的现象界,都是苦空无常的,这个人生是生老病死的,无论是贵为王子,贫如乞丐,苦空无常的现象,生老病死的痛苦,是谁都不能够免除。
当一个人寿命终结的时候,形体和灵识就会分开,再恩爱的夫妻,患难的朋友,死后也是随着各自的业力去承受各人的果报,就永远也不会相见,就算来生后世相见,也谁也不认识谁。
我们一般的人都是为眼前的利乐而打算的,追求眼前财色物欲的满足,对于死后的归宿从来不去认真考虑,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好比天晴的时候,要买雨伞,防备下雨,肚饱的时候,要储备粮食,为了防止饥饿,我们在人生这个时间段内,为什么不去储备自己死后的归宿呢?和这个资粮呢?
这岂不是太没有远大的眼光,如果只是对眼前的财色物欲所囚系,这财色就是痛苦的根源,一切的智慧就会因他而遮蔽。
我们要深深地了知这人生年华的短暂,生命的无常,身心念念都在生灭变易啊,因此我们一定要赶快把握住人生,不要使我们这个身心陷在五欲六尘当中,不要生骄傲的心,放逸的生活,要把心栖息在高胜的境界,停留在清凉的天地,对别人要施行仁爱,来世才能够增长他人对自己的欢喜,美名才能传及后代。
所以呢,平素没有善的行为,后世绝对是不会获得幸福,现在的幸与不幸都是过去所造的业力的感召,为了未来的幸福,就应当不要忘记今生努力地行善。
所造善因必定会招致善果,造恶因,必定会招致恶果,善恶的果报是由自己所造。
你不要以为修善学道非要出家不肯,在家也照样可以修学证道,可以成就,所以什么人在任何的什么环境下做他相应的工作当中,就能够成就,就可以修行啊。
可以不改变你的工作,不改变你的家庭,不改变你的事业,你就可以修这四谛十二因缘法,修这出离之道。
完全是自己这颗心在促使,就看你是行善还是造恶,是向着真理去追求,还是向着贪嗔痴慢五欲六尘去追求。
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任何工作岗位只要用这颗心就可以修而有成”。
波斯匿王呢,听了佛陀的教导,非常的信服,从此呢,皈依佛陀,做了佛陀的在家弟子和忠实的护法。
佛陀和弟子们住在舍卫城袛园精舍,和佛祖国迦毗罗卫城相距不远,净饭大王也听说过佛陀成道的消息,但是这几年来佛陀一直没有回家,成佛了一直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也非常的想念,他也想派使者前去迎接,但又怕遭到佛陀的拒绝。
经验告诉净饭大王,佛陀虽是他的太子,但佛陀有佛陀的思想,有佛陀的责任,知道佛陀不是听人劝的人,要回来的时候,他自然会回来,否则的话,千请万请,也没有用,净饭大王这样的思念反而助长了他的修为。
(本章完)
p; 又温和地对波斯匿王忠告道“大王,这个世间的现象界,都是苦空无常的,这个人生是生老病死的,无论是贵为王子,贫如乞丐,苦空无常的现象,生老病死的痛苦,是谁都不能够免除。
当一个人寿命终结的时候,形体和灵识就会分开,再恩爱的夫妻,患难的朋友,死后也是随着各自的业力去承受各人的果报,就永远也不会相见,就算来生后世相见,也谁也不认识谁。
我们一般的人都是为眼前的利乐而打算的,追求眼前财色物欲的满足,对于死后的归宿从来不去认真考虑,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好比天晴的时候,要买雨伞,防备下雨,肚饱的时候,要储备粮食,为了防止饥饿,我们在人生这个时间段内,为什么不去储备自己死后的归宿呢?和这个资粮呢?
这岂不是太没有远大的眼光,如果只是对眼前的财色物欲所囚系,这财色就是痛苦的根源,一切的智慧就会因他而遮蔽。
我们要深深地了知这人生年华的短暂,生命的无常,身心念念都在生灭变易啊,因此我们一定要赶快把握住人生,不要使我们这个身心陷在五欲六尘当中,不要生骄傲的心,放逸的生活,要把心栖息在高胜的境界,停留在清凉的天地,对别人要施行仁爱,来世才能够增长他人对自己的欢喜,美名才能传及后代。
所以呢,平素没有善的行为,后世绝对是不会获得幸福,现在的幸与不幸都是过去所造的业力的感召,为了未来的幸福,就应当不要忘记今生努力地行善。
所造善因必定会招致善果,造恶因,必定会招致恶果,善恶的果报是由自己所造。
你不要以为修善学道非要出家不肯,在家也照样可以修学证道,可以成就,所以什么人在任何的什么环境下做他相应的工作当中,就能够成就,就可以修行啊。
可以不改变你的工作,不改变你的家庭,不改变你的事业,你就可以修这四谛十二因缘法,修这出离之道。
完全是自己这颗心在促使,就看你是行善还是造恶,是向着真理去追求,还是向着贪嗔痴慢五欲六尘去追求。
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任何工作岗位只要用这颗心就可以修而有成”。
波斯匿王呢,听了佛陀的教导,非常的信服,从此呢,皈依佛陀,做了佛陀的在家弟子和忠实的护法。
佛陀和弟子们住在舍卫城袛园精舍,和佛祖国迦毗罗卫城相距不远,净饭大王也听说过佛陀成道的消息,但是这几年来佛陀一直没有回家,成佛了一直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也非常的想念,他也想派使者前去迎接,但又怕遭到佛陀的拒绝。
经验告诉净饭大王,佛陀虽是他的太子,但佛陀有佛陀的思想,有佛陀的责任,知道佛陀不是听人劝的人,要回来的时候,他自然会回来,否则的话,千请万请,也没有用,净饭大王这样的思念反而助长了他的修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