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龙惊唐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可天不从愿,接下来的日子里,旱情越来越严重。周边各州没有象李沐般的能耐,可以以工代赈。最多是拿出州县衙门中留存不多的几十石米,在城中搭上个粥棚,施舍点能映出人脸的薄粥罢了。在听说杭州以工代赈之后,越来越多的灾民向杭州涌来。由于李沐下令,让学子们向民夫解释州府的困境,民夫因此没有产生太多的逆反心理。可没有怨言是不可能的。一斤半的口粮,给一家人吃,每人能分到三两左右的粮食,虽然不至于饿死,但足以影响到人的体力。连神机卫将士的口粮都降到了六成。这对于被李沐养惯了的大胃王们来说,确实是很难接受的。开挖水渠的进度由此慢了下来。到今日为止,从开挖到现在二十五天的时间过去了,工程进度才完成一半。民夫已经增加至三万人,府中的粮食却仅剩下一百万斤。按这个消耗速度,恐怕最多一个月,整个杭州府就会粮尽人亡了。最关键的是,周边还有不断地灾民涌入杭州。三万民夫,这是壮丁的数额,还有至少不下于二万人的『妇』女和孩子。让李沐感到欣慰的是,李婉顺三姐妹和秦心见李沐天天忙得不可开交,主动挺身而出。她们在军营外选了块地,让将士们帮忙建造了数十间房子,开始收留灾民『妇』孺。『妇』女们被安排替神机卫将士洗洗补补。孩子们集中起来,开始教读书识字。这成了此时钱塘府唯一令人欣慰的一抹亮『色』。这同时也为李沐稳定灾民情绪,和加快水渠挖掘进度提供了支持。一万多外来的民夫由此拼命地投身于挖掘、修筑。这天,有好消息传来。码头有运粮船到了。李沐闻听大喜,率州府官员亲自前往码头迎接。李沐没有想过,自己会为了这些粮食而如此兴奋。到了码头,一道人影迎面而来。“殿下消瘦了。”常绿云哽咽道。李沐眼睛一红,强忍着眼泪道:“李沂怎么让你押运粮船,太不象话了。”常绿云道:“这不怪李沂,是我自己主动要求来的……我想殿下了。”李沐拍拍常绿云的胳膊道:“我也一样。”“殿下,这次运粮有八船,共四十万斤。李沂说了,他已经在东、西两市收购粮食了,如果不够,他会动用庄中储备。”李沐心中哀叹,李沂直接动用储备,或许还有可能再运一批来,可现在……恐怕这批就是最后一批粮食了。不过李沐怕常绿云担心,便没有对常绿云明言。“这一路辛苦了。”“还好了,就是日头有点晒。”“可不吗,你看脸『色』都黑了。”“真的吗……?”常绿云惊呼起来。“在钱塘休息两天,再回长安吧。”李沐笑着带着常绿云回了军营。还别说,常绿云在京城时,对李婉顺三姐妹并不熟络,尤其是对秦心满怀敌意。可来了杭州,那么些天不见。五人还真凑到一起有说有笑了。李沐悄悄地退出,带着苏定方、李师、薛礼、刘仁轨等人上了军营后面的宝石山。站在山顶南眺。“多好的山河啊。”李沐感叹着。李师道:“不知京城如何了?朝廷的赈灾粮迟迟未到。”李沐道:“魏公已经上了三道奏折,朝廷也传信已经下旨赈灾。只是大运河宋州段和宿州段突发沉船事故,堵塞了航道。赈灾粮船堵在河中,没有一两个月,怕是到不了杭州了。”李师冷哼了一声道:“显然是有人故意作祟。”“谁说不是呢?”苏定方在一边低声道:“殿下,末将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有话就说,吱吱唔唔地象个婆娘。”“是。如今江南各州大旱,杭州府已经是独木难支,朝廷赈灾粮迟迟未到。末将以为殿下还是不要再收容各州涌来的灾民了,咱们自保有余,可架不住狼多肉少啊。”李沐转头看了一眼苏定方,问道:“怎么?神机卫将士有了怨言?”苏定方忙道:“那倒没有,神机卫将士都是殿下一手带出来的,怎会对殿下有怨言?”李沐点点头,向李师问道:“大哥对苏将军所说,有何感想?”李师微笑道:“我揣摩殿下之意,是想由此壮大实力。”李沐闻言哈哈大笑道:“还是大哥知我。眼前之事,有危也有机,抓住了是机会,抓不住那就一江春水向东流了。”苏定方问道:“还请殿下赐教。”李沐转身指着眼前的钱塘湖道:“如果不是旱情暴发,真要想整固钱塘湖,恐怕还得费番周折,不说征集数万百姓会被御史弹劾,单就民间而言,也不至于被百姓拥戴,有几人肯丢下家中田地,为了区区粮食来开掘水渠啊。”苏定方点头称是。李师突然道:“更关键之处在于,朝廷赈灾粮越是来迟,便越彰显出本王仁义。如此日后江南各州百姓莫不仰仗殿下活命之恩,唯殿下马首是瞻了。”李沐朝李师翻了翻白眼,嗔道:“就你聪明?”李师笑道:“恐怕这还不是殿下最想要的。”李沐顾自回身看向钱塘湖,“说说看。”李师道:“殿下最想要的就是,趁此次灾情暴发,在涌来的各州灾民中选择一批精干之人,充入神机卫,由此在不损耗杭州府的实力的情况下完成神机卫的满编,而杭州府的民力被完整无缺地保留下来,就算日后再要征发,也在殿下一言之间。更难得的是,如今全州上下万众一心,无论官员、乡绅都唯殿下马首是瞻。”李沐沉默了很久。苏定方、李师等人面面相觑,还以为自己说错了什么话。“其实我要的不止这些。”李沐幽幽说道,他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钱塘江道,“钱塘江时常大『潮』,淹没吴山以南,故钱塘百姓皆依宝石山而居,我想要的是趁此机会,在钱塘江沿岸修筑一条三丈宽的隔江堤,从而杜绝钱塘江大『潮』淹没吴山以南大片土地。如此,杭州府的可安置人口区域可以扩大一倍不止。” ://../b//. ..。:..
4
可天不从愿,接下来的日子里,旱情越来越严重。周边各州没有象李沐般的能耐,可以以工代赈。最多是拿出州县衙门中留存不多的几十石米,在城中搭上个粥棚,施舍点能映出人脸的薄粥罢了。在听说杭州以工代赈之后,越来越多的灾民向杭州涌来。由于李沐下令,让学子们向民夫解释州府的困境,民夫因此没有产生太多的逆反心理。可没有怨言是不可能的。一斤半的口粮,给一家人吃,每人能分到三两左右的粮食,虽然不至于饿死,但足以影响到人的体力。连神机卫将士的口粮都降到了六成。这对于被李沐养惯了的大胃王们来说,确实是很难接受的。开挖水渠的进度由此慢了下来。到今日为止,从开挖到现在二十五天的时间过去了,工程进度才完成一半。民夫已经增加至三万人,府中的粮食却仅剩下一百万斤。按这个消耗速度,恐怕最多一个月,整个杭州府就会粮尽人亡了。最关键的是,周边还有不断地灾民涌入杭州。三万民夫,这是壮丁的数额,还有至少不下于二万人的『妇』女和孩子。让李沐感到欣慰的是,李婉顺三姐妹和秦心见李沐天天忙得不可开交,主动挺身而出。她们在军营外选了块地,让将士们帮忙建造了数十间房子,开始收留灾民『妇』孺。『妇』女们被安排替神机卫将士洗洗补补。孩子们集中起来,开始教读书识字。这成了此时钱塘府唯一令人欣慰的一抹亮『色』。这同时也为李沐稳定灾民情绪,和加快水渠挖掘进度提供了支持。一万多外来的民夫由此拼命地投身于挖掘、修筑。这天,有好消息传来。码头有运粮船到了。李沐闻听大喜,率州府官员亲自前往码头迎接。李沐没有想过,自己会为了这些粮食而如此兴奋。到了码头,一道人影迎面而来。“殿下消瘦了。”常绿云哽咽道。李沐眼睛一红,强忍着眼泪道:“李沂怎么让你押运粮船,太不象话了。”常绿云道:“这不怪李沂,是我自己主动要求来的……我想殿下了。”李沐拍拍常绿云的胳膊道:“我也一样。”“殿下,这次运粮有八船,共四十万斤。李沂说了,他已经在东、西两市收购粮食了,如果不够,他会动用庄中储备。”李沐心中哀叹,李沂直接动用储备,或许还有可能再运一批来,可现在……恐怕这批就是最后一批粮食了。不过李沐怕常绿云担心,便没有对常绿云明言。“这一路辛苦了。”“还好了,就是日头有点晒。”“可不吗,你看脸『色』都黑了。”“真的吗……?”常绿云惊呼起来。“在钱塘休息两天,再回长安吧。”李沐笑着带着常绿云回了军营。还别说,常绿云在京城时,对李婉顺三姐妹并不熟络,尤其是对秦心满怀敌意。可来了杭州,那么些天不见。五人还真凑到一起有说有笑了。李沐悄悄地退出,带着苏定方、李师、薛礼、刘仁轨等人上了军营后面的宝石山。站在山顶南眺。“多好的山河啊。”李沐感叹着。李师道:“不知京城如何了?朝廷的赈灾粮迟迟未到。”李沐道:“魏公已经上了三道奏折,朝廷也传信已经下旨赈灾。只是大运河宋州段和宿州段突发沉船事故,堵塞了航道。赈灾粮船堵在河中,没有一两个月,怕是到不了杭州了。”李师冷哼了一声道:“显然是有人故意作祟。”“谁说不是呢?”苏定方在一边低声道:“殿下,末将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有话就说,吱吱唔唔地象个婆娘。”“是。如今江南各州大旱,杭州府已经是独木难支,朝廷赈灾粮迟迟未到。末将以为殿下还是不要再收容各州涌来的灾民了,咱们自保有余,可架不住狼多肉少啊。”李沐转头看了一眼苏定方,问道:“怎么?神机卫将士有了怨言?”苏定方忙道:“那倒没有,神机卫将士都是殿下一手带出来的,怎会对殿下有怨言?”李沐点点头,向李师问道:“大哥对苏将军所说,有何感想?”李师微笑道:“我揣摩殿下之意,是想由此壮大实力。”李沐闻言哈哈大笑道:“还是大哥知我。眼前之事,有危也有机,抓住了是机会,抓不住那就一江春水向东流了。”苏定方问道:“还请殿下赐教。”李沐转身指着眼前的钱塘湖道:“如果不是旱情暴发,真要想整固钱塘湖,恐怕还得费番周折,不说征集数万百姓会被御史弹劾,单就民间而言,也不至于被百姓拥戴,有几人肯丢下家中田地,为了区区粮食来开掘水渠啊。”苏定方点头称是。李师突然道:“更关键之处在于,朝廷赈灾粮越是来迟,便越彰显出本王仁义。如此日后江南各州百姓莫不仰仗殿下活命之恩,唯殿下马首是瞻了。”李沐朝李师翻了翻白眼,嗔道:“就你聪明?”李师笑道:“恐怕这还不是殿下最想要的。”李沐顾自回身看向钱塘湖,“说说看。”李师道:“殿下最想要的就是,趁此次灾情暴发,在涌来的各州灾民中选择一批精干之人,充入神机卫,由此在不损耗杭州府的实力的情况下完成神机卫的满编,而杭州府的民力被完整无缺地保留下来,就算日后再要征发,也在殿下一言之间。更难得的是,如今全州上下万众一心,无论官员、乡绅都唯殿下马首是瞻。”李沐沉默了很久。苏定方、李师等人面面相觑,还以为自己说错了什么话。“其实我要的不止这些。”李沐幽幽说道,他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钱塘江道,“钱塘江时常大『潮』,淹没吴山以南,故钱塘百姓皆依宝石山而居,我想要的是趁此机会,在钱塘江沿岸修筑一条三丈宽的隔江堤,从而杜绝钱塘江大『潮』淹没吴山以南大片土地。如此,杭州府的可安置人口区域可以扩大一倍不止。” ://../b//.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