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古代庶女(1 / 2)

大昭既然已经决定和大漠建交,虽然说,距离对方到达京城,最少也还有三个月的时间,不过?礼部的官员却已经开始准备起来。

这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足够了解对方。

虽然说知道大漠女王不会亲自过?来,但?也要知道对方的性情,从而判定,大漠对此次建交的一个态度,要知道,比邻而居两百多年,大昭和大漠虽然都不是什么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融洽关系,甚至颇有几分剑拔弩张,尤其是听说,这位大漠女王,虽是女子,但?却是个励精图治有才干的女王。

武?上马定乾坤,文?提笔安天下。

这句话,用来去形容一介女子,让大昭的官员,虽一个个嘴里说着不像话之类的话,不过?但?凡是看过?大漠那边来的消息的官员,心里确实是赞同。

不过?对一些眼光长远的官员来说,更多的还是叹息,邻国有如此英明之主,对大昭而言,可以说是一个糟糕透了的消息。

尤其现在的大昭,内政上可算不得太平。

这几年来,伴随着皇子们一天天的长老,皇帝一天天年老,身体也慢慢的衰败,却迟迟不肯立下太子,这夺嫡之战便也越演越烈。

有的时候,对一个国家而言,内耗也是一件极其伤及元气的事。

端看曾经的漠南就知道,若非为争夺王位,打的你死我活的话,这漠南哪那么容易被漠北打下来。

朝堂上却有?不太平,起因也很简单,就是大皇子和二皇子为了争夺这次招待大漠使臣的职责,已经是争吵良久,但?皇帝却把?这一职责交给?双方任何一个人,而是让四皇子陈闻来负责。

对此,不管是大皇子和二皇子初始还闹腾了两句,不过?很快就被府上的谋臣给?安抚下来,皇帝都已经下了圣旨,再?闹腾,未免惹得皇帝不喜,而且也不可?更改,再?说了,交给?四皇子总比交给?死对头?,让对方有光明正大可以去拉拢大漠使臣的机会来的好。

大皇子和二皇子不闹腾了,朝堂上也总算是安静了不少。

不过?苗如妍知道消息后,却暗喜了许久,因为这样一来的话,无疑是给?四皇子增加了不少的筹码,再?有她从旁的一些提醒。

相信这次,四皇子登基为帝,一定会顺顺利利的。

她这些年一直都过?得有?不安稳,原因就是上辈子压根就没有所谓的大漠女王,一直都是由?达鄂族统领大漠,本来小打小闹倒是无妨。但?却会在新皇刚登基的那年,会突然袭击边境的城池,并且只?用了七日的时间,便把?边境的汝阳城给?攻打下来,而且还开启了屠城模式。

汝阳城的百姓,几乎是十不存一,状况之惨烈,堪称大昭建朝以来之最。

苗如妍在决定嫁给?刘学文的时候,就已经想?好,等到了一定的时机,想?着提醒他?一下,让他?们防着一些,不让汝阳城再?有灭城之危。

可以救人的同时,也?为四皇子增加威望。

却怎么也没想?到,她这才和刘学文成亲没几年就得了一个消息,说是大漠那边先乱起来,十多个小部族因不满长时间被达鄂族欺压,竟然联合了,最后和达鄂族对之而立,大漠也一分为二。苗如妍惴惴不安了许久的时间,若说苗锦柔失踪的事情,还可?是她重生带来的转变的话,那么大漠那边,就真的和她没有半分关系。

怎么会这样?

若是如此的话,那她所熟知的记忆,还靠谱吗?

苗如妍不止一次的担忧过?,但?好在,大漠虽然和自己?想?的很是不同,但?大昭却没什么大变化,一些大事,和她所知道的都一一对上,让她也渐渐的放下心来,甚至想?着,大漠如此也好。

最起码不会再?出现屠城的情况。

而且听说这大漠女王,乃是混血,据说他?的生父是依兰族人,母亲则是大昭人,对方的体内流着一半大昭的血脉,如今又?要和大昭建交,想?必不止是屠城,就是那场冷不丁的突袭,也不会再?发生。

这样说来,也算是一件好事。

“娘子,什么事这么高兴?”刘学文看着笑容满脸的苗如妍,语气有些奇怪的开口问道。

苗如妍笑道:“倒也没什么,只?是听你说四皇子要负责接待大漠使臣的职责,一时有些好奇,不知道大漠那边会派什么人过?来?我可是听说,这位大漠女王,至今未婚,也因是孤儿的缘故,也没有血缘关系亲近的亲人。”

听着苗如妍这话,刘学文不由?的轻轻的摇了摇头?,“派遣的使臣,不必是皇族宗亲,得用的朝臣便可。”自家娘子虽然聪颖,有些时候也颇?给?他?一些建议,不过?到底是闺阁女子,这格局和眼界到底是有限了一些。

可没有规定,使臣团里一定要有皇室宗亲在才行?。

事实上,像是皇室宗亲去了,若无本事的话,也顶多就是个吉祥??。

不过?这些刘学文可不打算和自家夫人事无巨细的说清楚,虽是政事,倒也不是不?说的事情,而是他?太清楚自家夫人的性情,出身高门的缘故,自尊心强盛,他?若一细说的话,就会显得她有些无知,必定是不悦的。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算了吧。

……

阿锦决定亲自去大昭的事情,朝臣们这边没有反对,而是很快的就同意?,并且开始积极准备起来。

大漠的民风一向都是彪悍,尤其是这二十余年来,受到阿锦的影响,大漠女子的地位更是逐年的增加,如今大漠的朝堂上,女子官员可也有不少,其中也不乏担任高位要职的。

压根也没有什么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