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舞风的人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同时喜爱运动,自然吃的也比较多,结果,郑云海成了同学中的小胖子。

    由此,当年的校园里出现了前文所说的让人快意的场景,用今天的话说,此二人成了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两人的身高c体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许多人看到此场景,往往忍俊不禁。

    一些人甚至善意地用rb话的表达方式与两人开着玩笑:高高地c矮矮地c胖胖地c瘦瘦地,每每听到同学或老师这样的话,两人总是报之一笑。

    尽管如此,但两人学业比肩,难分伯仲。

    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一旦有了竞争对手,如果心态正常的话,正能量就会随之产生,人才有了比学赶帮超的坚强意志。

    每当考试结束,老师和同学们会发现,这两个人,居然很少能一人独领风骚,由此,更激发了两人的强烈的学习。

    为了便于两人在一起切搓,有一段时间,家住街里的郑云海,竟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到学校住宿来了。

    学生宿舍的条件极差。

    两间房子一个宿舍,两北两铺大炕,大冬天,炕热的直烙人,可是露在外面的脑袋却冻得很,三九天,早晨起来,洗脸盆子都结成了冻;三伏天,却又焖热得让人简直喘不过气来,更可怕的是进得屋来,各种味道混合在一起,初来此处的人,呛得直捂鼻子。

    随着校舍的修建完成,学生的班额也在扩大。

    学校已由建校初的1个班发展到了4个班。

    在班级排序及命名上,学校向伪满教育主管机构提议:动员全县智慧,班级命名要不失文雅而又不落俗套。

    经过充分的酝酿,最后议定:为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按学生的学习成绩编为颇有中国传统国学味道c中国文人喜欢的松梅兰竹的顺序排列。

    康德十年,即1944年,学校又发展到5个班,班级的排序由松梅兰竹变成了松梅兰竹菊。

    两人以优异的成绩,顺理成章的被编入了松班。

    据土岭县的县志记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土岭县的中学教育的发展颇为曲折:

    1927年,即中华民—国16年,土岭县在县立第一小学附设初级中学,1个班,25名学生,学制3年,毕业两期后,因1931年“九一八”事变而停办。1932年,学校恢复,招生一个班,21名学生。1934年,又招收一个班,46名学生。7月改名为县立初级中学校。1939年,又改为县立农业补习科学校。1941年3月,伪四平省在县城南关小学设四平省立土岭国民高等学校。1945年8月,rb战败投降,土岭县土匪猖獗,处于无政府状态,学生无法上课,学校停办。

    1948年秋,民1主政府成立后,在原县公署院内,也就是今天的土岭一中设初中文化补习班,1950年3月,改初中补习班为土岭县初级中学校。从此土岭县的初规模逐步扩大,后来又陆续办起了高中。

    伪四平省立土岭国民高等学校建立之时,正值时局动荡,由此师资成了最大的难题,截至1943年,土岭伪政权对师资队伍进行了“整顿”时,公立中学老师仅14人。

    老师少,班额却在扩大,rb又于1941年12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为了保证战争需要,rb帝国主义变本加厉地推行“粮谷出荷”政策,制定《决战搜荷方案》,从1941年—1944年,全县每年有3500—6000万公斤粮食被日伪当局掠夺,占年产量的40—70%

    此时的rb为达到“以战养战”之目的,严禁粮食自由交易,取缔粮商。城镇居民吃粮统制限量“配给”。按户建有“配给粮台账”,标准和品种划等分级,在指定米面铺购买。rb官员及家属(包括朝鲜人)每人每月配给大米12公斤,伪县公署少数有权有势官吏及家属每人每月配给大米1—3公斤,一般职员和居民一律不配给大米c面粉。配给的粗粮量少c质次c价高,还时常中断,多数人家只得吃糠咽菜,忍饥挨饿。

    物价狂涨,大量老师因营养不良而不能正常上班。

    本来师资就十分短缺,又经常有老师病倒,学生们的上课自然成了最大的难题。

    为了能保证学生正常上课,学校决定在学生中,推选成绩优秀者,在老师有病或有事不能正常授课时,担任授课任务。

    学生推荐,老师选拔,学校把关,父亲和郑云海,当仁不让。

    从此,两人便在还是学生的时候,便承担起了教师的责任,并且两人的讲课能力居然超过了某些老师。由此,两人在学业上可谓春风得意,声誉鹊起。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