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从军见闻录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循循善诱的副政委救了我一命

    到达贵州后,二野军大五分校改名为西南军政大学贵州分校,校长仍是贵州军区司令员兼五兵团司令员杨勇,校址设在修文县。

    我时候读过一篇古文,说的就是修文。说那里是个“瘴疠之地”,山中会生出一种神秘的瘴气,氤氲弥漫,毒性极大,能使人大批地发瘟c死亡,说得非常可怕。我们学校的校址居然就选在那里!但我又想,那是古代,现在医学发达了,可能有了对付的办法。我心里很好奇,很想去看看古人为之色变的“瘴疠之地”。

    我和一些三千里进军途中入军大的学员们一起列队同行,背着背包步行去修文。进驻贵阳后,休整了一段时间,把人给歇懒了,行军时觉得很累。看来人还是要经常锻炼,就像机器似的,长期不转动就会生锈。

    军大校址设在一座山上,房子不少,依山而建,每去一幢房子就要登若干级石阶。建这样一群房子前人是要花费很大气力的。我注意地观察了一番修文的群众,体验了一下修文的空气,觉得和贵州其他地方也没什么两样,反倒是山川秀丽,景色宜人,还保留了一些名胜古迹。

    向贵州籍的同志打听,他们说,古人所谓的“瘴气”,其实就是疟疾;现在有了特效药,已不是致人死命的瘟疫了。

    新组建的中队里,人不多,中队长c副中队长c指导员c通信员,就组成了中队部;外加三个区队长,一个炊事班,一个学员兼职的文书和几个进军途中入军大的学员。大家就打扫屋里屋外,安排吃住,等着新学员到来。

    中队长姓齐,年纪已经不轻了,看样子有40来岁,一口浓重c刚硬的鲁西南口音,来军大前是野战部队的营长。副中队长姓袁,细高条,0来岁,像个给地主扛活的长工,一脸苦大仇深的样子;但性格活跃,爱说爱笑,听说立过大功,是员猛将,来军大前是副营长,也是山东人。指导员姓季,个子矮,又瘦,似乎0岁不到,说带点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有文化,有理论水平,口才很好,来军大前是营教导员。通信员,十七八岁,山东老区的翻身农民,脾气硬,话不多,整天“虎”着个脸。有时中队领导派他到班里去叫人,他来到班里,亮一嗓子:“,到队部去。”说罢,转身就走,再不多说一句话。

    大概是因为我经过三千里行军的考验,算是个半老不新的学员,就叫我当副班长。15岁就当副班长了,我心里乐滋滋的,决心好好干。

    新学员陆续前来报到,绝大多数是贵州籍的知识青年。这次没按文化程度分队。新学员中,高c初z文化居多,也有些高中生和少数大学生。年纪大点的有0多岁,看样子像在社会上干过几年。我便以副班长的身份,学着老学员的样子,热情地关怀新学员,给他们安排吃住,向他们介绍情况,一副老大哥的样子,惹得新学员们用奇异的眼光看我。那时候我自己不觉得,现在想想,人家一定是在心里嘀咕:哪来的屁孩子?在我们面前“老三老四”的!

    我的感觉是,这些贵州籍的知识青年很不错。贵州地处边远山区,其知识青年的眼界却比较开阔,国内外大事知道得不少,性格也开朗c幽默,富有进取心,很愿意向外发展。我想,这可能与贵州的贫穷有关,知识青年不愿老守在贫瘠的家乡,都想着闯出去,闯出一条有点出息的人生之路来。而我们江西人在那个年代,有些人就安于现状。江西地广人稀,即使广种薄收也够吃够穿。那时江西流行着这样的民谚:“红米饭,木炭火,神仙不如我。”“七十二行作田好,朝见父母晚见妻。”有些知识分子在中学或师范毕业后,就在家乡当个学教师,半耕半教,不大愿意离乡背井。

    在后来的七十年代,我曾经碰到一个江西人不愿背井离乡的典型。那天,我的办公室里来了一位中年人,文文静静的,像是一个知识分子。他是来找我的同事的,同事刚好出去了,我就请他坐,给他倒了一杯茶,让他稍等一会儿。在等人的时候,我和他闲扯起来。当扯到南方c北方的天气时,他说了一句:“我也曾在北方待过几个月,过不惯。”

    “在哪里?”

    “在哈尔滨。”

    “我也在哈尔滨待过两年。你在哈尔滨干什么?”

    “上学,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上学。”

    “哇,那可是一所了不起的大学!许多元帅c将军的儿子都挤进那所学校念书。你怎么进去的?”

    “考进去的?”

    “怎么又回来了?”这时我已经知道他的身份,他是江西一所公社中学的校长。

    “退学回来了。”

    “为什么退学?”我大惑不解。

    “在北方过不惯,高粱米吃不惯,天气太冷,又照顾不了家里,就退学回来了。”

    我深感惋惜:“唉,你要是不回来,现在是解放军里的高级科技军官了!”

    他笑笑,似乎并不感到可惜。唉,真是“人各有志”啊!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改革开放后,我们江西人的观念改变了,许多青年人出省求学c打工c工作,也面向全国c胸怀世界了。

    贵州人还很喜欢当兵,当国民党兵的人不少,现在要求当解放军的更多。这可能与贵州穷,“当兵吃粮”,有饭吃c有衣穿有关。后来的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