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猫同行[快穿]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抵达红叶镇之前, 最后一程, 程澹与张玉凉走的是水路。
晨间, 碧罗溪上水雾氤氲, 遮蔽了阴沉沉的天,也掩去了水下的暗流。
一叶乌蓬小船从芦苇深处划来, 船杆翻搅水波,于阵阵涟漪中逐渐向着对岸仿佛正在沉睡的古镇行去。
戴着斗笠的船夫站在船头,一边行船一边哼唱南方歌谣,歌声轻柔绵长,顺着溪水流淌的方向远远地飘向前方。
程澹与张玉凉坐在船尾, 一人拿着刚采下的新鲜莲蓬剥莲子,一人手持钓竿做姜太公垂钓, 鱼钩无饵, 却自引得一群蠢乎乎的鱼儿上前盘旋。
北方此时已经有了入冬迹象, 雪都下了几场, 南方却还像是刚刚入秋,溪面上随处可见残荷莲叶, 还有许多莲蓬。小船一路漂游而下,程澹已经吃得满嘴都是莲子清甜的味道了。
“在行驶的船上钓鱼,真能有收获吗”程澹剥出几颗莲子,剔除莲心放到一旁的小竹篮中留待日后泡茶用, 顺手给张玉凉喂了一颗。
“愿者上钩,该有自然有。”张玉凉运起神力敲晕一条鲈鱼,顺势甩动鱼钩将其钓起, 放入鱼篓内,面不改色地胡说八道,“到了红叶镇,咱们找间饭馆,请厨子用这些鱼为我们做当地的特色菜。”
程澹倚在他身上,好奇地问“什么饭馆能允许客人自带食材”
“红叶镇南斜巷有一间百年老店,鱼做的一流,允许,甚至鼓励客人自行带鱼前往。”张玉凉扬扬鱼竿,又有一条红鳞鲤鱼上钩,晕头转向地被塞进鱼篓,“我有一个分神周游天下时途经此地,有幸品尝过老板做的一道清蒸鲈鱼,滋味鲜美,回味无穷。”
正吃着莲子的程澹被他说饿了“那我们进红叶镇的第一站就去吃鱼。”
“好。”张玉凉笑了笑,回头在他唇上偷去一吻,唇齿间乍然溢满莲子的甜味。
程澹淡定地往他嘴里塞了颗莲子。
小船慢悠悠地漂流于溪上,直至天光乍破,晨雾尽消,才不疾不徐地靠岸。
过了浮桥,踩着湿润的石阶上岸,红叶镇便到了。
如果说长安的早晨是热闹而充满生机的盛世之景,那么红叶镇必然是陶公心心念念的桃源秘境。
微凉的风携带着水汽飘摇过街巷,似雾非雾,营造出一种幽微而慵懒的氛围。地面由青石铺成,高低不平,但每一处突起皆被经年累月的踩踏打磨成恰到好处的圆润,既不显得湿滑,亦不会硌脚。
青砖黛瓦的宿舍错落地立于连绵的街头巷尾之间,有院子的人家栽花养草,靠水的人家浣纱涤衣,既不靠水又无院子的人家就在墙角栽一丛文竹,枝叶灵秀,苍翠欲滴。
再往高处看,不远处的山上苍烟翠霭,钟灵毓秀。那是红叶镇闻名于世的千年古茶园所在之处,也几乎相当于这座与世隔绝的古镇唯一与外人有所关联的存在。
天色方明,街道上零零散散摆了几个摊位,走着几个买早点的人,并不热闹,却也一点都不冷清,反而给人以静谧安恬之感。
这里的人无论是什么身份,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有一双澄澈的眼和一身不染尘埃的气质。
他们终日远离凡尘,过着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生活,故而内心通达,鲜少有俗事和矛盾侵身。
当然,这样的生活有好处也有劣处,有人喜欢也有人看不上,因此红叶镇内时不时会走出一批向往繁华、名利的人。
只是这些人绝大多数都会在晚年时期回到此处,并且因为亲历过红尘,亲涉过苦海,所以越发珍惜这种曾被抛弃的平静日子。
程澹和张玉凉见到的老人里,有好几个是这样的人。
离开过红叶镇的居民和一直在红叶镇生活的居民气质有极大的不同,他们两人作为外来者,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
“现在还早,我们先把鱼拿到南斜巷那间饭馆放着,然后在镇上闲逛一圈,或是去看看古茶园,中午再回饭馆吃饭。”张玉凉简单安排了一下今日的行程。
程澹那阵突如其来的饥饿早就过了,对他的安排并无意见。
于是二人穿过回环曲折的街巷,踩着苔痕斑驳的石阶走进位于高处的一间屋子。
张玉凉说的这间饭馆名叫“鱼舍”,布置简朴,却处处洋溢着历经岁月流逝的韵味,既有超然意,也有烟火气,能够洗涤人心的浮躁郁结。
鱼舍里只有一名老板、一名伙计和一名掌柜。老板兼任厨子,生鱼,连衣服的纹饰都是各种各样的鱼,挽发的木簪也是双鱼纹,非常好认。
由于老板见过张玉凉的分神一面,他的记性又好,故而程澹和张玉凉一进门他就认出了后者,笑眯眯地迎上前招呼“客人这次又带什么鱼来了”
先前说过,鱼舍是允许甚至鼓励客人自行带鱼上门的,上回张玉凉的分神过来时就带了一条极为肥美的鲈鱼,得到了老板的青睐与赞美,还得以享受优先上菜的特权。
因为那条鲈鱼,老板才对他这张脸记得如此清楚,一晃六七年过去了,仍旧没忘。
“一条鲈鱼,一条鲤鱼。”张玉凉递上鱼篓,“都比上次那条好。”
老板接过鱼篓一看,见
-->>
抵达红叶镇之前, 最后一程, 程澹与张玉凉走的是水路。
晨间, 碧罗溪上水雾氤氲, 遮蔽了阴沉沉的天,也掩去了水下的暗流。
一叶乌蓬小船从芦苇深处划来, 船杆翻搅水波,于阵阵涟漪中逐渐向着对岸仿佛正在沉睡的古镇行去。
戴着斗笠的船夫站在船头,一边行船一边哼唱南方歌谣,歌声轻柔绵长,顺着溪水流淌的方向远远地飘向前方。
程澹与张玉凉坐在船尾, 一人拿着刚采下的新鲜莲蓬剥莲子,一人手持钓竿做姜太公垂钓, 鱼钩无饵, 却自引得一群蠢乎乎的鱼儿上前盘旋。
北方此时已经有了入冬迹象, 雪都下了几场, 南方却还像是刚刚入秋,溪面上随处可见残荷莲叶, 还有许多莲蓬。小船一路漂游而下,程澹已经吃得满嘴都是莲子清甜的味道了。
“在行驶的船上钓鱼,真能有收获吗”程澹剥出几颗莲子,剔除莲心放到一旁的小竹篮中留待日后泡茶用, 顺手给张玉凉喂了一颗。
“愿者上钩,该有自然有。”张玉凉运起神力敲晕一条鲈鱼,顺势甩动鱼钩将其钓起, 放入鱼篓内,面不改色地胡说八道,“到了红叶镇,咱们找间饭馆,请厨子用这些鱼为我们做当地的特色菜。”
程澹倚在他身上,好奇地问“什么饭馆能允许客人自带食材”
“红叶镇南斜巷有一间百年老店,鱼做的一流,允许,甚至鼓励客人自行带鱼前往。”张玉凉扬扬鱼竿,又有一条红鳞鲤鱼上钩,晕头转向地被塞进鱼篓,“我有一个分神周游天下时途经此地,有幸品尝过老板做的一道清蒸鲈鱼,滋味鲜美,回味无穷。”
正吃着莲子的程澹被他说饿了“那我们进红叶镇的第一站就去吃鱼。”
“好。”张玉凉笑了笑,回头在他唇上偷去一吻,唇齿间乍然溢满莲子的甜味。
程澹淡定地往他嘴里塞了颗莲子。
小船慢悠悠地漂流于溪上,直至天光乍破,晨雾尽消,才不疾不徐地靠岸。
过了浮桥,踩着湿润的石阶上岸,红叶镇便到了。
如果说长安的早晨是热闹而充满生机的盛世之景,那么红叶镇必然是陶公心心念念的桃源秘境。
微凉的风携带着水汽飘摇过街巷,似雾非雾,营造出一种幽微而慵懒的氛围。地面由青石铺成,高低不平,但每一处突起皆被经年累月的踩踏打磨成恰到好处的圆润,既不显得湿滑,亦不会硌脚。
青砖黛瓦的宿舍错落地立于连绵的街头巷尾之间,有院子的人家栽花养草,靠水的人家浣纱涤衣,既不靠水又无院子的人家就在墙角栽一丛文竹,枝叶灵秀,苍翠欲滴。
再往高处看,不远处的山上苍烟翠霭,钟灵毓秀。那是红叶镇闻名于世的千年古茶园所在之处,也几乎相当于这座与世隔绝的古镇唯一与外人有所关联的存在。
天色方明,街道上零零散散摆了几个摊位,走着几个买早点的人,并不热闹,却也一点都不冷清,反而给人以静谧安恬之感。
这里的人无论是什么身份,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有一双澄澈的眼和一身不染尘埃的气质。
他们终日远离凡尘,过着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生活,故而内心通达,鲜少有俗事和矛盾侵身。
当然,这样的生活有好处也有劣处,有人喜欢也有人看不上,因此红叶镇内时不时会走出一批向往繁华、名利的人。
只是这些人绝大多数都会在晚年时期回到此处,并且因为亲历过红尘,亲涉过苦海,所以越发珍惜这种曾被抛弃的平静日子。
程澹和张玉凉见到的老人里,有好几个是这样的人。
离开过红叶镇的居民和一直在红叶镇生活的居民气质有极大的不同,他们两人作为外来者,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
“现在还早,我们先把鱼拿到南斜巷那间饭馆放着,然后在镇上闲逛一圈,或是去看看古茶园,中午再回饭馆吃饭。”张玉凉简单安排了一下今日的行程。
程澹那阵突如其来的饥饿早就过了,对他的安排并无意见。
于是二人穿过回环曲折的街巷,踩着苔痕斑驳的石阶走进位于高处的一间屋子。
张玉凉说的这间饭馆名叫“鱼舍”,布置简朴,却处处洋溢着历经岁月流逝的韵味,既有超然意,也有烟火气,能够洗涤人心的浮躁郁结。
鱼舍里只有一名老板、一名伙计和一名掌柜。老板兼任厨子,生鱼,连衣服的纹饰都是各种各样的鱼,挽发的木簪也是双鱼纹,非常好认。
由于老板见过张玉凉的分神一面,他的记性又好,故而程澹和张玉凉一进门他就认出了后者,笑眯眯地迎上前招呼“客人这次又带什么鱼来了”
先前说过,鱼舍是允许甚至鼓励客人自行带鱼上门的,上回张玉凉的分神过来时就带了一条极为肥美的鲈鱼,得到了老板的青睐与赞美,还得以享受优先上菜的特权。
因为那条鲈鱼,老板才对他这张脸记得如此清楚,一晃六七年过去了,仍旧没忘。
“一条鲈鱼,一条鲤鱼。”张玉凉递上鱼篓,“都比上次那条好。”
老板接过鱼篓一看,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