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瑜)共生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周瑜这日本来因为某人的缘故,气闷未回自己营帐,只在大帐之中看兵书消遣,忽闻传报糜竺带礼物前来犒军,这正是将欲瞌睡便有人送上枕头,他心中顿生一计,急遣人安排妥当,方有适才一幕。

    待送走糜竺,回至寨中,听闻下属回报诸葛亮仍在酣卧尚未醒转,周瑜不由冷笑。

    不知道是诸葛亮故意给周瑜找不痛快,还是真觉得周瑜营帐睡着合他心意,连日来总寻借口在周瑜这里过夜不走,反惹得周瑜这个主人还得以军务繁重的借口宿在中军大帐中。

    “哼,谁教你诸葛孔明蓄意喝醉赖在我宿处,今番也须让你尝尝阴沟里翻船的滋味。”周瑜恨恨地想。

    他在谋划刘备前来赴约后该如何处置一事,鲁肃正好揭帘而入。

    虽然陪诸葛亮喝了一下午的酒,但鲁肃毕竟不是想醉之人,因而他现在清醒得很。

    “我听闻公瑾适才设宴招待刘玄德帐下谋士糜竺,言欲见玄德,不知是何计议?”鲁肃直觉认为周瑜一定别有用意,不然人家使者才到,连留夜也未留,便急忙送其回转,其中必有玄机。

    周瑜纵然介意自己这好友自诸葛亮来到江东,便处处维护诸葛亮,但他还是相信鲁肃对东吴的忠心的,而且后续之事须瞒不过鲁肃,沉吟了片刻还是决定将自己计划袒露出来,道:“刘玄德乃世之枭雄,如今结盟抗曹不过只借其名义,若击退曹贼,待其羽翼丰满,其帐下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之勇烈,诸葛亮,糜竺,简雍等人之智谋,此刻不杀,不异乎放鱼入海,纵虎归山,日后必成我江东大患,不可不除。我今乘机诱其至此杀之,实为国家除一后患,此事若成,其帐下能人亦可尽归吾主彀中,岂不妙哉!”

    “公瑾此等作为实乃不仁,恕肃不敢苟同!”鲁肃是军中少有的知道周瑜与诸葛亮其实不和之人,他只猜测周瑜邀刘备前来是想对诸葛亮不利,却怎么也没想到居然是欲直接对刘备下手,因此被他的计划震惊得哑口无言,半晌方开口劝阻道。

    鲁肃是个好人,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儒家的正统熏陶,一言一行皆不离仁义忠厚。而周瑜十四岁时家族遭逢大难,于稚龄便不得不扛起家主的重担,一路行来,所见阴私比比皆是,手上亦不可避免地沾染过无辜之血。

    鲁肃活得是令周瑜一直以来有些羡慕的天真,他也有意让鲁肃保持这份天真,不让鲁肃看见那些暗昧之事。不过此刻,家国利益当前,说他是假公济私也好,虚伪歹毒也罢,他也不得不残忍地摧毁鲁肃的天真,让好友看清自己阴暗的一面。

    周瑜叹道:“人无伤虎意虎有害人心,子敬是忠厚人,可你怎知刘玄德亦非貌忠实奸之人?刘玄德先从吕布,再事曹操,后从袁绍,皆不克终,近又籍刘表长子刘琦之名据其兵地,足可见其为人。事已至此,吾意已决,子敬多说无益。”

    鲁肃再三劝谏,周瑜只是不听,鲁肃知好友之意已决,再难逆转,只好默然离去不提。

    却说糜竺回到夏口再见刘备,将在东吴军中所见所闻都详细与刘备交代了,告知诸葛亮一切安好后又说了周瑜欲请刘备到彼面会一事。

    刘备挂心诸葛亮甚切,听闻诸葛亮诸事顺利后方才安心落意,至于周瑜请他前往商议破曹之计,他也早已有意前往东吴与主事之人见上一面,没有多想便欣然同意,当日便教收拾快船一只,甚至将张飞与赵云留在了寨中,只带了关羽和二十余从者乘小舟飞棹赴江东。

    待一众人等行至江东,刘备亦不免同糜竺一般感叹于江东的艨艟战舰之恢弘、旌旗甲兵之齐整。

    他的船刚入江东地域,早有军士飞快入营报告周瑜:“刘豫州来了。”

    既然到了自己地盘,暗杀刘备一事想必再无疏漏,即便诸葛亮再有通天之能,事情也不会有转圜的余地。

    周瑜心情大好,问道:“刘豫州带了多少船只来?”

    军士答道:“只有一只船,二十余从人。”

    周瑜不禁反思自己此前形容刘备为枭雄是不是有失妥贴,这般轻信他人,是对自身实力太过自负,还是将东吴想得太过良善。不过这还要多感谢诸葛亮,若不是他的举止麻痹了糜竺,让刘备这般放心地前来江东,他要杀刘备,恐怕并不能轻易得逞。

    周瑜在糜竺离开时便已遣人快马传信孙权前来,一为主持杀刘备一事,二为后续抗曹之计。

    算算时间,孙权今日宴会前应该便能够赶到。

    “刘豫州命合休矣!我看你诸葛亮届时该如何自处。”周瑜对于不能劝服诸葛亮来江东一直耿耿于怀,此次若能一举除去刘备,再软禁诸葛亮,就算诸葛亮不能为东吴所用,至少日后也不会成为孙家一统天下的绊脚石。

    周瑜秘密命刀斧手先埋伏定,将宴会事宜安排下去,便出寨迎接。

    江风浩荡,汪洋澹沲。

    这是刘备第一次见周瑜。

    他虽久闻江东周郎盛名,却怎么也没想到世上居然真有这般如瑾如瑜的玉人。

    周瑜的发很软,且细,被江风吹起千丝万缕,轻盈盈的,像雾气一般轻柔,传闻这种头发的人心也很柔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