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之假仙女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温凯文笑了,眼中带着明亮而又温和的光芒。手中的书册在梨树杆上拍了两下,问道“我给你的那两本书看得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温凯文刚回来的那天就交给温书怡两本像砖头一样厚重的书籍,一本大魏史记一本魏律疏议,分别讲这个朝代历史和法令的。里面从官制到土地分配,户口管理应有尽有,可谓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当然都是粗浅的基本理论,而且划定十分模糊,更多需要看主事人的意见。古代县官的权利真是太大了,九品芝麻官在百姓眼里可就不是芝麻了。
那么厚的书温书怡当然是没看完啰只挑了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几章翻阅了一遍,对现在的物权,债权,以及婚姻,家庭,继承有一定的了解。温书怡也确实有好几处没弄懂,因此便大大方方地问了出来。
温凯文一一做了解答,有些地方温书怡将意思完全弄反了。事实上温书怡对那些咬文嚼字的词句是连蒙带猜,一知半解,见三哥认真纠正的样子,脸上忍不住微微起了红晕。
“怡儿能读懂那些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去学堂的话一定比三哥学得更好”要不是看到温凯文真诚的眼睛,温书怡都觉得他是在嘲讽自己了。
本来温书怡还有些不自在,但随着温凯文深入浅出的解说,温书怡越来越入迷了。温书怡每提一处,温凯文都能准确地说出意思来,甚至还能即兴背诵一段原文。古代的词句也好,诗文也罢,都讲究一个押韵,被温凯文如此抑扬顿挫地背出来,光听听都是一种享受。而且温凯文不仅仅知道它的意思,还能将每一条法令的来源背景和它的必要性都说个一二三来。温书怡都要献上自己的膝盖喊666了,这样的人不出头简直没天理。
等温书怡的问题都问完后,温凯文舒了一口气“你先看看,等我科考完后将剩下的给你简单讲解一遍,学好了这些不管去了哪里都不会让人糊弄”
温书怡忍不住问道“三哥,那两本书你全都背下来啦”
温凯文眼中露出一丝属于少年的狡黠自得,不再那么老成“全都背下来了你知道吗我考秀才的时候律疏并不在考试范围,夫子也没有教过我们。
去了白鹿书院我才知道,当今圣上是个实干的君主,会试和殿试中律疏的比重并不小。那些贵家公子即便经义诗文比我差上一些,但他们对时局的分析,弊端的改革天生就比我们这些穷苦出生的学子敏锐一些,连身边伺候的书童也知道要遵循律令。
如果我连律令都读不明白的话又如何因地制宜对一些制度加以改善,要知道很多条文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既然当初先人立了出来就有它存在的道理。不了解清楚就会畏手畏脚,动弹不得。
一开始学堂辩论的时候我只能旁听,有时候还不能跟上奉春兄和遇让兄的思路;等我将魏律疏议完全背熟,再抄写几遍后,我发现对一些人的看法我都能轻松驳倒了,但还是不如奉春、遇让;现在,遇让已经不是我的对手,和奉春辩驳也是胜败五开。
大约就是因为这个山长收我做了入室弟子,元谦也是他为我取的表字。元为首者,这更是他对我的一种赞同。遇让兄一直想让山长收为门下,结果被我捷足先登了。因为这事,他还和我公开辩了几场。结果书院的事传到他祖父耳里,被训斥了一顿不说,还将他的表字取为遇让,让他遇事多让让。”
温书怡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那他可不得恨死你了”
温凯文也笑“可不,但遇让兄是个光明磊落的人,压根不屑于那些鬼蜮伎俩。斗过几次,我和他的关系反而越加亲密了。他的祖父也是个开明的人,曾经是侯爷的庶孙,后来他们一房般到了咋们淮南县,慢慢发展壮大。到了遇让兄这一代与侯府的关系也渐渐远了,要靠着科举才能出人头地。在这上面我们也算是志同道合。”
温凯文到底还是个少年,父母兄弟不懂他在书院的事,而他在夫子同窗面前做得再好也是理所当然,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山长的首席弟子。所以和妹妹倾诉后,温凯文有些停不下来,怡儿不加掩饰,赞赏,仰望的眼神就是最好的催化剂。
温书怡听着三哥如何将书院里错综复杂的关系撸顺,然后游刃有余地利用起来。对平常的人际交往也有自己的一套准则,绝不是墙头草两边倒。
他说“左右逢源的人是没有真正朋友的。”
温书怡心中一动,问了一个困扰她好几天的问题,她觉得三哥会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公从蝴蝶变为人后恍惚不知道自己是人还是蝴蝶。我看的话本上就有人,情之所至死而复生。我就在想,如果,我说如果啊一个人死了复生到别人的身体里,那她是自己还是复生的那个人好比女人变成了男人,她的一些动作受到身体影响,那她还是自己吗”
温书怡紧张了起来,这是一个很大胆的问题。如果不是确定三哥不会伤害自己,而且不是迂腐只会背三纲五常的书生,温书怡绝对不会问出口。
温书怡发现不需要模仿,自己动作和说话语气就与原主越来越像了。如果温书怡不是确定自己经历过上一世,她还觉得穿越只是黄粱一梦。可如果自己什么都变了,那这个人还是自己吗温书怡有时看着翘起的兰花指,淑女式的坐姿就心烦意乱。
温书怡有时还想着原主还没离开,两人就共用一个身体,原主就用这双眼睛看着自己所做的一切。但温书怡用了一切不靠谱的办法,闭眼感受,心灵呼唤,但除了让自己更像神经病一样,毫无作用。温书怡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反正也不是她自己想来这个地方的,她在现代还没活够呢
温凯文笑了,眼中带着明亮而又温和的光芒。手中的书册在梨树杆上拍了两下,问道“我给你的那两本书看得怎么样了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温凯文刚回来的那天就交给温书怡两本像砖头一样厚重的书籍,一本大魏史记一本魏律疏议,分别讲这个朝代历史和法令的。里面从官制到土地分配,户口管理应有尽有,可谓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当然都是粗浅的基本理论,而且划定十分模糊,更多需要看主事人的意见。古代县官的权利真是太大了,九品芝麻官在百姓眼里可就不是芝麻了。
那么厚的书温书怡当然是没看完啰只挑了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几章翻阅了一遍,对现在的物权,债权,以及婚姻,家庭,继承有一定的了解。温书怡也确实有好几处没弄懂,因此便大大方方地问了出来。
温凯文一一做了解答,有些地方温书怡将意思完全弄反了。事实上温书怡对那些咬文嚼字的词句是连蒙带猜,一知半解,见三哥认真纠正的样子,脸上忍不住微微起了红晕。
“怡儿能读懂那些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去学堂的话一定比三哥学得更好”要不是看到温凯文真诚的眼睛,温书怡都觉得他是在嘲讽自己了。
本来温书怡还有些不自在,但随着温凯文深入浅出的解说,温书怡越来越入迷了。温书怡每提一处,温凯文都能准确地说出意思来,甚至还能即兴背诵一段原文。古代的词句也好,诗文也罢,都讲究一个押韵,被温凯文如此抑扬顿挫地背出来,光听听都是一种享受。而且温凯文不仅仅知道它的意思,还能将每一条法令的来源背景和它的必要性都说个一二三来。温书怡都要献上自己的膝盖喊666了,这样的人不出头简直没天理。
等温书怡的问题都问完后,温凯文舒了一口气“你先看看,等我科考完后将剩下的给你简单讲解一遍,学好了这些不管去了哪里都不会让人糊弄”
温书怡忍不住问道“三哥,那两本书你全都背下来啦”
温凯文眼中露出一丝属于少年的狡黠自得,不再那么老成“全都背下来了你知道吗我考秀才的时候律疏并不在考试范围,夫子也没有教过我们。
去了白鹿书院我才知道,当今圣上是个实干的君主,会试和殿试中律疏的比重并不小。那些贵家公子即便经义诗文比我差上一些,但他们对时局的分析,弊端的改革天生就比我们这些穷苦出生的学子敏锐一些,连身边伺候的书童也知道要遵循律令。
如果我连律令都读不明白的话又如何因地制宜对一些制度加以改善,要知道很多条文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既然当初先人立了出来就有它存在的道理。不了解清楚就会畏手畏脚,动弹不得。
一开始学堂辩论的时候我只能旁听,有时候还不能跟上奉春兄和遇让兄的思路;等我将魏律疏议完全背熟,再抄写几遍后,我发现对一些人的看法我都能轻松驳倒了,但还是不如奉春、遇让;现在,遇让已经不是我的对手,和奉春辩驳也是胜败五开。
大约就是因为这个山长收我做了入室弟子,元谦也是他为我取的表字。元为首者,这更是他对我的一种赞同。遇让兄一直想让山长收为门下,结果被我捷足先登了。因为这事,他还和我公开辩了几场。结果书院的事传到他祖父耳里,被训斥了一顿不说,还将他的表字取为遇让,让他遇事多让让。”
温书怡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那他可不得恨死你了”
温凯文也笑“可不,但遇让兄是个光明磊落的人,压根不屑于那些鬼蜮伎俩。斗过几次,我和他的关系反而越加亲密了。他的祖父也是个开明的人,曾经是侯爷的庶孙,后来他们一房般到了咋们淮南县,慢慢发展壮大。到了遇让兄这一代与侯府的关系也渐渐远了,要靠着科举才能出人头地。在这上面我们也算是志同道合。”
温凯文到底还是个少年,父母兄弟不懂他在书院的事,而他在夫子同窗面前做得再好也是理所当然,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山长的首席弟子。所以和妹妹倾诉后,温凯文有些停不下来,怡儿不加掩饰,赞赏,仰望的眼神就是最好的催化剂。
温书怡听着三哥如何将书院里错综复杂的关系撸顺,然后游刃有余地利用起来。对平常的人际交往也有自己的一套准则,绝不是墙头草两边倒。
他说“左右逢源的人是没有真正朋友的。”
温书怡心中一动,问了一个困扰她好几天的问题,她觉得三哥会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公从蝴蝶变为人后恍惚不知道自己是人还是蝴蝶。我看的话本上就有人,情之所至死而复生。我就在想,如果,我说如果啊一个人死了复生到别人的身体里,那她是自己还是复生的那个人好比女人变成了男人,她的一些动作受到身体影响,那她还是自己吗”
温书怡紧张了起来,这是一个很大胆的问题。如果不是确定三哥不会伤害自己,而且不是迂腐只会背三纲五常的书生,温书怡绝对不会问出口。
温书怡发现不需要模仿,自己动作和说话语气就与原主越来越像了。如果温书怡不是确定自己经历过上一世,她还觉得穿越只是黄粱一梦。可如果自己什么都变了,那这个人还是自己吗温书怡有时看着翘起的兰花指,淑女式的坐姿就心烦意乱。
温书怡有时还想着原主还没离开,两人就共用一个身体,原主就用这双眼睛看着自己所做的一切。但温书怡用了一切不靠谱的办法,闭眼感受,心灵呼唤,但除了让自己更像神经病一样,毫无作用。温书怡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反正也不是她自己想来这个地方的,她在现代还没活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