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3000年的中国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最快更新枢纽:3000年的中国最新章节!

    <hss="jhapter stion" data-paragraphid="f0a75b8782468d04f28b85d1fb18_5">第四节 西域</h3>

    从纯粹的地理角度来说,西域是大中亚的一个部分,所以对于西域的分析,可以与对中亚的分析一并来讨论。在整个欧亚大陆的视野下,可以看到前述游牧、农耕的历史共生关系,大致沿着纬度线分布,在东起中国、西至小亚细亚的土地上被一再复制出现。在东方,此共生结构最后落实为大清帝国,从入关算起,延续了近270年;在西方,最后落实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其攻克君士坦丁堡算起,延续了460多年,如果从其崛起于塞尔柱土耳其汗国的遗产上开始算起的话,则还要加上100多年。东、西两个帝国都堪称长寿。唯独中亚,虽然也有这样一种共生结构存在,却几乎没有长寿的帝国为人们所记起,察合台汗国、帖木儿帝国都是转瞬即逝,帖木儿之后就更没有值得一提的重要帝国了。

    这种现象与中亚的地理独特性相关。欧亚大陆上大规模可供定居的宜农土地,集中于东西两端,<spass="mark" title="南亚也有大规模宜农土地,因此也有那样一种游牧与农耕的共生关系。历史上,印度巴基斯坦地区长期被自阿富汗南下的游牧者所统治。但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地理单元,在宗教之外,对其他地方的影响不大,所以暂且不过多讨论。">中亚可供定居的宜农土地,都以散落绿洲的形式存在。绿洲地区的农业,不可能形成足够规模的物质财富积累,这恰恰构成了中亚无法形成稳定的大帝国的一个根本秘密。

    清朝与奥斯曼土耳其两个游牧帝国之所以长寿,是因为大可汗通过对农耕地区的征服,将其庞大财富转化为自己手中强大的中央财政,军事贵族制被赎买掉,周期性的继承危机也被破除了。反观中亚的绿洲农耕地区,其财富规模太小,游牧帝国的大可汗即便实现了对这里的征服,也无法获得足够财富以完成对于军事贵族制的赎买。于是周期性的继承危机在这里仍然存在,中亚便没有可以被我们记住的长寿帝国。即便强大如帖木儿,其帝国也在他去世后迅速分崩离析。

    统治中亚的帝国崩溃后,会进入一段相当长的动荡期,各路草原英雄纷纷登场,但我们往往只能轮廓性地知道他们登场了,具体是如何活动的则说不大清楚,因为中亚帝国忽生忽灭,很难留下可靠的历史记录,经常是通过周边长寿帝国的记述才对其略知一二。所以,中亚的政治史以“失序为底色、有序为插曲”,与欧亚大陆东、西两边的“有序为底色、失序为插曲”形成鲜明对照。要强调的是,“失序为底色、有序为插曲”用来描述中亚的政治史大致说得过去,中亚的经济社会文化史则不是这样,很可能要反过来描述才算恰当。在中亚,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地理构成了历史逻辑的一个根本约束条件,它就像一条河道,并不会规定历史长河该如何翻腾巨浪,但是作为约束条件规定了历史长河大的流动方向。

    在中亚地区沿天山—锡尔河大致画一条线,这条线以南是定居地区,兼营农耕与商业,以北是游牧地区,南北两个部分,构成游牧、定居的共生体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共生体关系,在东亚和中亚的存在方式有着重大差别。东亚蒙古草原的游牧者与中原的定居者,两者的主体部分是分开的,极少空间上的交错,共生性要通过一个大陆体系才能展开;中亚有不少地方的游牧和定居在空间上有着深刻的交错关系,共生性在微观上也有体现。导致这个差别的最重要原因是山的高度之别。游牧与定居需要很不同的气候-生态,在东亚方向,山的高度不大,气候变化主要与纬度相关,较少与海拔相关,纬度自然就把游牧和农耕给物理性地分开了,长城就是大致的界线。中亚地区山脉高大,气候变化首先是与海拔相关,于是定居者在山脚农耕,游牧者则随着季节变换而活动于山坡的南北两侧,游牧与定居两个群体直接相望,经常打交道。<spass="mark" title="感谢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与笔者在这方面的讨论,所带来的一系列启发。当然,笔者在这里所说的交错共生性,在中亚也不是到处都存在的,比如南疆地区,以及中亚的阿姆河沿岸,绿洲周边主要是沙漠,很难游牧,也就没有那种交错共生性了。">

    更细致点说,中亚因为有高大山脉存在,阻挡着海洋水汽的流动,所以中亚的定居地区不能依赖降雨,要依赖雪山融水,而雪山融水要顺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