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作为“中国”的世界 第四节 西域(第2页/共4页)
枢纽:3000年的中国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特定的山形流下来,不可能连成片,就只能形成绿洲。这些山必须足够高,才能存得住积雪,滋养绿洲;中亚也有些山不够高,存不住雪,山脚下就只能沦为戈壁了。那些大山,正因为足够高,才确保了气候与海拔、而不是与纬度的相关性,这样才会形成游牧与定居的交错共生关系。这几乎是只有在中亚地区才能形成的,因为其他地方少有这样高耸入云的大山。<spass="mark" title="南美洲地区有这种大山,但是没有马,也就没法形成欧亚大陆这种样式的游牧经济。"> 这也使得大中亚的定居者相对于中原定居者来说,更容易理解游牧者的逻辑,于是会有后文提到的中亚人对于蒙古草原的深刻影响,<spass="mark" title="参见本节后面的论述,以及本第三章第三节第三小节的相关讨论。"> 乃至于元朝时来自中亚的色目人与蒙古人的密切合作关系。可以说,大山就是中亚的灵魂。
在大中亚的区域中,七河流域值得专门讨论。这个地方得名自注入巴尔喀什湖的七条河流,其大致范围包括今天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州、江布尔州,吉尔吉斯斯坦,以及新疆的伊犁、塔城地区。七河流域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前面所说的那种游牧-定居交错共生的典型地区,<spass="mark" title="这里还有个优势,就是它不仅仅依赖雪山融水,还是大西洋水汽能够到达的最远点,降水相对丰沛,于是较为富饶。">同时其地理位置又处在一种较为核心,便于四出控御的地方。这里拥有世界一流的草原,同时也具备上好的农耕条件,孕育过几个历史名城,如巴拉沙衮、碎叶、伊犁等。由七河流域出发,北可以驭草原,南可以控绿洲,堪称王者之地,所以历史上诸多重要的中亚王朝定都于此。如早期的西域第一大国乌孙,后来的西突厥、喀喇汗王朝、西辽、察合台汗国、准噶尔汗国等等;包括清朝在平定南北疆之后,其统治西域的最高长官伊犁将军,驻跸地也属七河流域,由此统治全疆。
大致以帕米尔高原为界,中亚亦可进一步区分为东、西两个亚区域,西部就是今天中亚的几个斯坦国所在地,东部是今天的新疆所在地。这两个亚区域虽同属大中亚,但在历史上同时处于同一王朝统治下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帕米尔高原的存在,使得跨越高原进行统治的行政成本居高不下,难以持久。强大如西突厥,重心在西部亚区域,虽则统治中心位于七河流域,却也难以长久地占据帕米尔以东。后来一度囊括几乎整个大中亚的喀喇汗王朝、察合台汗国等等,都在统治后不久,便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重心在帕米尔以东的准噶尔汗国、大清帝国,则都没有持久地统治过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地区。可以说,帕米尔高原构成了帝国的天然疆界。高原的东、西两边,各形成一个次级的南北关系之游牧、定居共生体。
因此中亚的地理是很破碎的,但中亚的历史哲学意义,却正是出自其破碎性。就中亚的游牧地区而言,其无法克服的周期性继承危机,形成了时间意义上的破碎性;就中亚的定居地区而言,绿洲规模都很小,彼此间都被大漠戈壁所隔开,形成了空间意义上的破碎性。
中亚的破碎性带来两个效果:一方面,使得中亚无法成为轴心文明的孕育地;另一方面,就其定居地区而言,它无力保护自己,总是需要外部力量的某种进入,以在当地形成秩序。外部力量或是来自北部的游牧地区,但是这又不断遭遇到时间破碎性,绿洲城市仍处在周期性的失序之下;或是来自更远地方的轴心文明所形成的帝国,如中华帝国、波斯帝国、俄罗斯帝国等,周期性失序或可化解。但是对远方的轴心文明帝国而言,中亚本就遥远,再加上其空间的破碎性,使得在中亚的统治成本居高不下,必定是入不敷出的。因此,远方轴心文明帝国对于中亚的统治,若欲持续,必定采用间接统治,才能够把统治成本最小化。
由此可知,无论外部力量是如何来的,它都要服从大中亚的亚区域特征,即在政治上有着不同于周边区域的主体性,间接统治就意味着承认了当地进行自我治理的必要性,从而对当地的主体性有了一种承认。这并不是因为周边的轴心文明帝国有足够的雍容,乐于承认中亚的主体性,而是轴心文明帝国面对政治地理所带来的硬约束,不得不接受的一种统治原则。即便轴心文明帝国派遣自己的人马去征服当地,欲图做某种直接统治,前去完成征服的大将军也会迅速地从该帝国中自我剥离出来进行割据,再次形成一种事实上的自治。前秦时期,苻坚曾派大将吕光去征服西域,结果吕光到了龟兹(今库车)就一度不想回来了,意图
-->>
特定的山形流下来,不可能连成片,就只能形成绿洲。这些山必须足够高,才能存得住积雪,滋养绿洲;中亚也有些山不够高,存不住雪,山脚下就只能沦为戈壁了。那些大山,正因为足够高,才确保了气候与海拔、而不是与纬度的相关性,这样才会形成游牧与定居的交错共生关系。这几乎是只有在中亚地区才能形成的,因为其他地方少有这样高耸入云的大山。<spass="mark" title="南美洲地区有这种大山,但是没有马,也就没法形成欧亚大陆这种样式的游牧经济。"> 这也使得大中亚的定居者相对于中原定居者来说,更容易理解游牧者的逻辑,于是会有后文提到的中亚人对于蒙古草原的深刻影响,<spass="mark" title="参见本节后面的论述,以及本第三章第三节第三小节的相关讨论。"> 乃至于元朝时来自中亚的色目人与蒙古人的密切合作关系。可以说,大山就是中亚的灵魂。
在大中亚的区域中,七河流域值得专门讨论。这个地方得名自注入巴尔喀什湖的七条河流,其大致范围包括今天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州、江布尔州,吉尔吉斯斯坦,以及新疆的伊犁、塔城地区。七河流域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前面所说的那种游牧-定居交错共生的典型地区,<spass="mark" title="这里还有个优势,就是它不仅仅依赖雪山融水,还是大西洋水汽能够到达的最远点,降水相对丰沛,于是较为富饶。">同时其地理位置又处在一种较为核心,便于四出控御的地方。这里拥有世界一流的草原,同时也具备上好的农耕条件,孕育过几个历史名城,如巴拉沙衮、碎叶、伊犁等。由七河流域出发,北可以驭草原,南可以控绿洲,堪称王者之地,所以历史上诸多重要的中亚王朝定都于此。如早期的西域第一大国乌孙,后来的西突厥、喀喇汗王朝、西辽、察合台汗国、准噶尔汗国等等;包括清朝在平定南北疆之后,其统治西域的最高长官伊犁将军,驻跸地也属七河流域,由此统治全疆。
大致以帕米尔高原为界,中亚亦可进一步区分为东、西两个亚区域,西部就是今天中亚的几个斯坦国所在地,东部是今天的新疆所在地。这两个亚区域虽同属大中亚,但在历史上同时处于同一王朝统治下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帕米尔高原的存在,使得跨越高原进行统治的行政成本居高不下,难以持久。强大如西突厥,重心在西部亚区域,虽则统治中心位于七河流域,却也难以长久地占据帕米尔以东。后来一度囊括几乎整个大中亚的喀喇汗王朝、察合台汗国等等,都在统治后不久,便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重心在帕米尔以东的准噶尔汗国、大清帝国,则都没有持久地统治过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地区。可以说,帕米尔高原构成了帝国的天然疆界。高原的东、西两边,各形成一个次级的南北关系之游牧、定居共生体。
因此中亚的地理是很破碎的,但中亚的历史哲学意义,却正是出自其破碎性。就中亚的游牧地区而言,其无法克服的周期性继承危机,形成了时间意义上的破碎性;就中亚的定居地区而言,绿洲规模都很小,彼此间都被大漠戈壁所隔开,形成了空间意义上的破碎性。
中亚的破碎性带来两个效果:一方面,使得中亚无法成为轴心文明的孕育地;另一方面,就其定居地区而言,它无力保护自己,总是需要外部力量的某种进入,以在当地形成秩序。外部力量或是来自北部的游牧地区,但是这又不断遭遇到时间破碎性,绿洲城市仍处在周期性的失序之下;或是来自更远地方的轴心文明所形成的帝国,如中华帝国、波斯帝国、俄罗斯帝国等,周期性失序或可化解。但是对远方的轴心文明帝国而言,中亚本就遥远,再加上其空间的破碎性,使得在中亚的统治成本居高不下,必定是入不敷出的。因此,远方轴心文明帝国对于中亚的统治,若欲持续,必定采用间接统治,才能够把统治成本最小化。
由此可知,无论外部力量是如何来的,它都要服从大中亚的亚区域特征,即在政治上有着不同于周边区域的主体性,间接统治就意味着承认了当地进行自我治理的必要性,从而对当地的主体性有了一种承认。这并不是因为周边的轴心文明帝国有足够的雍容,乐于承认中亚的主体性,而是轴心文明帝国面对政治地理所带来的硬约束,不得不接受的一种统治原则。即便轴心文明帝国派遣自己的人马去征服当地,欲图做某种直接统治,前去完成征服的大将军也会迅速地从该帝国中自我剥离出来进行割据,再次形成一种事实上的自治。前秦时期,苻坚曾派大将吕光去征服西域,结果吕光到了龟兹(今库车)就一度不想回来了,意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