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夷人家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sp; 朗阿浸身有残缺,做不动重活,家里只有贺仔阿妈一个人下田,原本大家都替他家捏了一把汗,谁成想刚一安顿下来朗阿浸就进了乌衣寨的木器工坊,而且他进去还不是当学徒,一进去就是匠师,不用干重活,每天就是动动嘴皮子,第一个月,就拿回家六个银角子!
而且吧,他还不是一整天都呆工坊里,工坊应许他吃过午饭才上工,每天上午他都到“乌衣学馆”听讲,跟阿苏南还做了一整年的同窗,直把旁观者看了个目瞪口呆,就连阿苏家最不喜欢读书的巧月阿朵,学习态度都因此端正了许多,不再是一看到自家小弟拿出课本就顺着墙根儿悄摸摸地溜走。
这些个人家当中,过的最好的当然还是阿苏家,谁叫他家有个做弊器呢。刚开始他们也只是想着开个食坊卖点吃食贴补家用,不过等到阿苏南确定自家的吃食很受欢迎、而乌衣寨的购买力又足够大之后,策略就完全变了:他家把零售改成了批发,虽说利要薄上一两成,却省下很多心思,阿苏南觉得很值。
对于那些个没可能“批发”的吃食,阿苏南更是说服阿爸阿妈,直接卖掉方子完事——吃食又不是造火箭,没几个月肯定被山寨,弄不好比他家做出来的都要好吃,依路阿妈就是那颗在前的“珠玉”,他们家与其被动接受,还莫如主动换钱。
此后,阿苏家用卖方子的银钱置办了四亩地,又盘下一家小客栈。阿苏南现在算是看明白了,巫夷这地界,真正要想过的好,还是要跟巫蛊沾上边,四亩农田一个店栈,算是给阿妈阿爸的一个保障,真正的好日子,从土里刨不出来。于是,等到来年赶山会,朗阿寨的乡亲们猛然发现这才过了一个冬天,阿苏家已经在乌衣寨买了地置了业,连铺子都有了,妥妥的富户啊!
而“新进富户”阿苏家,也没有忘记朗阿寨的穷乡亲们,这个也是因势利导,说起来刚刚迁入乌衣寨的三户人家都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难题:神庙给的六亩地种不过来。
来之前他们都觉着这点地不算回事,在朗阿谁家不是十亩二十亩的?来到乌衣之后才发现,两处的种地方式完全不一样,这边种地的那个精细,都赶绣花了——乌衣这边地肥坡缓天气好,翻地除草施肥浇水,样样不落,时不时的还要除一下虫,除了一季主粮还可以再种上一季豆子,完全不是他们熟知的粗犷种田法,一个壮年汉子照顾四五亩就顶天了,偏他们都有赚钱的营生,谁家都没办法投入足够的劳力。
阿苏南提议说干脆租出去,但山里人实诚,接受不来这等事,总觉得是占了神庙的便宜,完全不做考虑。不过,租出去不行,雇人倒是可以接受,德夙阿爸为此还专门跑了一趟神庙,得到许可之后大家这才安下心。于是,赶山会过后,乌衣寨就多了几个来自朗阿的年轻阿哥,主家管吃管住还有工钱拿,秋天收割过后每个人还可以背上一大口袋粮食回家,人人都道这是沾了寨子里巫士的大福气,欢喜得很。
所以,现在的朗阿人过来参加赶山会,再也不用满寨子去找便宜的客栈了,阿苏家有现成的呢,好吃好喝好款待,不收店钱不说,走的时候还会包上一斤粗盐半斤细糖乡亲们自觉占了便宜都不太好意思,人人都会背点山货猎物过来,在山里人的心目当中,这些都是不用花钱的物事,还是自己占了大便宜。
不过今年的赶山会,他们就看不到阿苏家的几口子人了,只因去年回安庆典过后他们一家子全都去了月街,要住到赶山会过后才会回来,原因嘛,还得从阿苏家的两兄弟说起。
阿苏家举家搬往乌衣寨之后,阿苏措入读由乌衣神庙代管的巫士学堂(人数太少,都没办法叫作学馆),阿苏南也进入乌衣学馆读书。
“乌衣学馆”跟仅作启蒙的朗阿学馆肯定不一样,光先生就有六位,还分了文史、算学和杂学三门功课。阿苏南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个杂学了,种植、医药、工器、绘图、地理都会讲到一点,虽然仅只是一点皮毛,但确实是无所不包,当得起这个“杂”字。所以算起来,三门功课当中杂学是最为繁重的一科,而阿苏南也没有再当“神童”,他老老实实学了三年,全优结业——他本来就比别人小了三岁,乌衣寨的生活环境也令他满意,完全没必要逼着自己往前蹿,用力过猛当心长不高。
“乌衣学馆”学成之后一般有三条出路:一是进入各种工坊商肆;二是成为某位医者/大匠师、甚至是巫者的助手,从打杂做起;三是升入更高一等的学馆继续深造。最后一条路,也是最困难的一条路,但是出来之后至不济,都可以去到学馆当个先生,算是进入了巫夷的公务员体系。而阿苏南,得到的就是最后这条出路,去的还是全巫夷最好的月街学馆,可说是所有学员当中最为幸运的一个,二三十年都不一定出一个。
不过所有人对此都不吃惊,毕竟这伢崽打小就不一般,六岁时候弄出来的鹅毛笔染浆墨早已经风靡全巫夷,听说就连脚踏水车都跟他有点牵涉,不只是神庙,大巫那里弄不好都听过一耳朵,成为“大巫的弟子”,那还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真正让人大吃一惊的,是阿苏措。
阿苏措居然也要去月街,去的还是全巫夷最好的巫士学馆——“月街巫士学馆”!
sp; 朗阿浸身有残缺,做不动重活,家里只有贺仔阿妈一个人下田,原本大家都替他家捏了一把汗,谁成想刚一安顿下来朗阿浸就进了乌衣寨的木器工坊,而且他进去还不是当学徒,一进去就是匠师,不用干重活,每天就是动动嘴皮子,第一个月,就拿回家六个银角子!
而且吧,他还不是一整天都呆工坊里,工坊应许他吃过午饭才上工,每天上午他都到“乌衣学馆”听讲,跟阿苏南还做了一整年的同窗,直把旁观者看了个目瞪口呆,就连阿苏家最不喜欢读书的巧月阿朵,学习态度都因此端正了许多,不再是一看到自家小弟拿出课本就顺着墙根儿悄摸摸地溜走。
这些个人家当中,过的最好的当然还是阿苏家,谁叫他家有个做弊器呢。刚开始他们也只是想着开个食坊卖点吃食贴补家用,不过等到阿苏南确定自家的吃食很受欢迎、而乌衣寨的购买力又足够大之后,策略就完全变了:他家把零售改成了批发,虽说利要薄上一两成,却省下很多心思,阿苏南觉得很值。
对于那些个没可能“批发”的吃食,阿苏南更是说服阿爸阿妈,直接卖掉方子完事——吃食又不是造火箭,没几个月肯定被山寨,弄不好比他家做出来的都要好吃,依路阿妈就是那颗在前的“珠玉”,他们家与其被动接受,还莫如主动换钱。
此后,阿苏家用卖方子的银钱置办了四亩地,又盘下一家小客栈。阿苏南现在算是看明白了,巫夷这地界,真正要想过的好,还是要跟巫蛊沾上边,四亩农田一个店栈,算是给阿妈阿爸的一个保障,真正的好日子,从土里刨不出来。于是,等到来年赶山会,朗阿寨的乡亲们猛然发现这才过了一个冬天,阿苏家已经在乌衣寨买了地置了业,连铺子都有了,妥妥的富户啊!
而“新进富户”阿苏家,也没有忘记朗阿寨的穷乡亲们,这个也是因势利导,说起来刚刚迁入乌衣寨的三户人家都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难题:神庙给的六亩地种不过来。
来之前他们都觉着这点地不算回事,在朗阿谁家不是十亩二十亩的?来到乌衣之后才发现,两处的种地方式完全不一样,这边种地的那个精细,都赶绣花了——乌衣这边地肥坡缓天气好,翻地除草施肥浇水,样样不落,时不时的还要除一下虫,除了一季主粮还可以再种上一季豆子,完全不是他们熟知的粗犷种田法,一个壮年汉子照顾四五亩就顶天了,偏他们都有赚钱的营生,谁家都没办法投入足够的劳力。
阿苏南提议说干脆租出去,但山里人实诚,接受不来这等事,总觉得是占了神庙的便宜,完全不做考虑。不过,租出去不行,雇人倒是可以接受,德夙阿爸为此还专门跑了一趟神庙,得到许可之后大家这才安下心。于是,赶山会过后,乌衣寨就多了几个来自朗阿的年轻阿哥,主家管吃管住还有工钱拿,秋天收割过后每个人还可以背上一大口袋粮食回家,人人都道这是沾了寨子里巫士的大福气,欢喜得很。
所以,现在的朗阿人过来参加赶山会,再也不用满寨子去找便宜的客栈了,阿苏家有现成的呢,好吃好喝好款待,不收店钱不说,走的时候还会包上一斤粗盐半斤细糖乡亲们自觉占了便宜都不太好意思,人人都会背点山货猎物过来,在山里人的心目当中,这些都是不用花钱的物事,还是自己占了大便宜。
不过今年的赶山会,他们就看不到阿苏家的几口子人了,只因去年回安庆典过后他们一家子全都去了月街,要住到赶山会过后才会回来,原因嘛,还得从阿苏家的两兄弟说起。
阿苏家举家搬往乌衣寨之后,阿苏措入读由乌衣神庙代管的巫士学堂(人数太少,都没办法叫作学馆),阿苏南也进入乌衣学馆读书。
“乌衣学馆”跟仅作启蒙的朗阿学馆肯定不一样,光先生就有六位,还分了文史、算学和杂学三门功课。阿苏南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个杂学了,种植、医药、工器、绘图、地理都会讲到一点,虽然仅只是一点皮毛,但确实是无所不包,当得起这个“杂”字。所以算起来,三门功课当中杂学是最为繁重的一科,而阿苏南也没有再当“神童”,他老老实实学了三年,全优结业——他本来就比别人小了三岁,乌衣寨的生活环境也令他满意,完全没必要逼着自己往前蹿,用力过猛当心长不高。
“乌衣学馆”学成之后一般有三条出路:一是进入各种工坊商肆;二是成为某位医者/大匠师、甚至是巫者的助手,从打杂做起;三是升入更高一等的学馆继续深造。最后一条路,也是最困难的一条路,但是出来之后至不济,都可以去到学馆当个先生,算是进入了巫夷的公务员体系。而阿苏南,得到的就是最后这条出路,去的还是全巫夷最好的月街学馆,可说是所有学员当中最为幸运的一个,二三十年都不一定出一个。
不过所有人对此都不吃惊,毕竟这伢崽打小就不一般,六岁时候弄出来的鹅毛笔染浆墨早已经风靡全巫夷,听说就连脚踏水车都跟他有点牵涉,不只是神庙,大巫那里弄不好都听过一耳朵,成为“大巫的弟子”,那还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
真正让人大吃一惊的,是阿苏措。
阿苏措居然也要去月街,去的还是全巫夷最好的巫士学馆——“月街巫士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