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从军见闻录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从东到西横穿整个湖南后,进入贵州。
贵州,我在学校的地理教科书上读到过,称其为贫穷c瘴疠之地,穷山恶水,疾病流行,气候怪异。古时候的官员们得罪了皇帝,就是流放到云南c贵州这样一些边远c贫穷的地方去受苦受难。有这样几句民谚概括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入黔(贵州简称)之前,我们也听到过一些传说,说贵州的老百姓生活很苦,甚至有十七八岁的姑娘没裤子穿。说他们没有盐吃,工业日用品严重缺乏,特别是少数民族更苦,汉族的贩能用一根针换他们一只鸡。为此,我们这些学员,有的买针,有的买盐,准备到那里去送给少数民族中的贫穷人家。
我们是沿着公路进入贵州的。也是碰巧了,进入贵州后,“天无三日晴”的贵州却天天是晴天,艳阳高照,气候温和。学员们高兴地说:“老天爷天天笑眯眯,欢迎解放军。”
贵州的自然环境和湖南大不相同。湖南,特别是湘西一带,公路两边的山上,森林茂密,大树鳞次栉比,郁郁葱葱;而贵州的山多为光秃秃的石山,山林的收益自然要比湖南差得多。大概因为我们是沿公路行军,并没看到穷得没穿裤子的人,那些针和盐也没能送出去。
我们还看见贵州的汉子挑着一担石头走过,有人就问他:“你挑石头干什么?”他说:“不是石头,是盐巴。”原来贵州的盐不是一粒一粒的,而是大块大块的,所以要加一个“巴”字,以表示这是盐饼块块。据说这种盐是井盐,是开发咸井水提炼的。
我们看到的苗族,男子的服装和汉族的差别不大,只是头上缠了一条青色的布条。妇女的服装却颇有特色,除了头上也缠着一条青色的布条外,服装的袖子宽大,穿百褶裙,做那么一件衣服要花几件衣服的布料。本来就生活困难,还要多用布料;可这是民族习惯,世代如此,由不得我们评说。苗族妇女还作兴戴很多银饰品,手圈,颈圈,还有头上的银首饰,全身上下,也要有不的花销。他们能说汉话,说的是贵州方言。据途中参加军大的贵州学员说,他们是“熟苗”,“生苗”就不会说汉话,只会说他们苗族的语言。“生苗”c“熟苗”的叫法可能是解放前流传下来的,似乎有点歧视的味道,后来就没听人这么叫了。他们自己则称自己为“苗家”。
黔东的县城基本上是相隔八九十里一座,所以我们进入贵州后,都是在一座座县城里宿营。那时贵州的县城很,就是那么短短的一条街,几家木板房店铺,店内货物很少。食品摊上只有烤红薯c烤玉米等,显得物资匮乏,群众的购买力很弱。
在三千里行军途中,一路上都有江西人c湖南人c贵州人加入军大的行列,不时地能看到行军队伍中夹杂着几个穿学生装的青年,那就是新学员。过了几天,换上军装,就分不出来了。
这天,我们在行军途中发现公路旁的一个村子里正在办喜事。禾场上摆着几桌酒席,民间乐器奏出欢快的c喜庆的音乐,有坐的,有站的,围了一群人。从服装上可以看出是苗族人。苗族人办喜事?那太有味道了!我很想过去看看,可是不敢;中队领导没发话,谁也不能离队。中队领导也不可能发话,一发话,队伍就会解散,大家一哄而上,都去围观,像什么样子?可是终究还是有人离队,那是校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吊儿郎当机关兵”,只有这种人敢离队。他奔跑着,沿着田间路跑到那些人群中,向苗族百姓一拱手。苗民们看见大军同志前来祝贺,喜笑颜开,立即捧出一支牛角。那牛角是空心的,里面灌满了酒。机关兵接过牛角杯,一饮而尽!随即向苗民们竖起了大拇指,赢得苗民们的一片掌声和笑声,民乐更是使劲地吹奏。
队伍尚在行进中,那个机关兵不敢久留,向苗民们挥挥手,就跑步归队。他那得意洋洋的样子引得队伍里发出一片笑声。机关兵像首长似的向欢笑的队伍摆摆手,一头钻进了行军队伍里。我觉得那个机关兵(看样子
-->>
从东到西横穿整个湖南后,进入贵州。
贵州,我在学校的地理教科书上读到过,称其为贫穷c瘴疠之地,穷山恶水,疾病流行,气候怪异。古时候的官员们得罪了皇帝,就是流放到云南c贵州这样一些边远c贫穷的地方去受苦受难。有这样几句民谚概括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入黔(贵州简称)之前,我们也听到过一些传说,说贵州的老百姓生活很苦,甚至有十七八岁的姑娘没裤子穿。说他们没有盐吃,工业日用品严重缺乏,特别是少数民族更苦,汉族的贩能用一根针换他们一只鸡。为此,我们这些学员,有的买针,有的买盐,准备到那里去送给少数民族中的贫穷人家。
我们是沿着公路进入贵州的。也是碰巧了,进入贵州后,“天无三日晴”的贵州却天天是晴天,艳阳高照,气候温和。学员们高兴地说:“老天爷天天笑眯眯,欢迎解放军。”
贵州的自然环境和湖南大不相同。湖南,特别是湘西一带,公路两边的山上,森林茂密,大树鳞次栉比,郁郁葱葱;而贵州的山多为光秃秃的石山,山林的收益自然要比湖南差得多。大概因为我们是沿公路行军,并没看到穷得没穿裤子的人,那些针和盐也没能送出去。
我们还看见贵州的汉子挑着一担石头走过,有人就问他:“你挑石头干什么?”他说:“不是石头,是盐巴。”原来贵州的盐不是一粒一粒的,而是大块大块的,所以要加一个“巴”字,以表示这是盐饼块块。据说这种盐是井盐,是开发咸井水提炼的。
我们看到的苗族,男子的服装和汉族的差别不大,只是头上缠了一条青色的布条。妇女的服装却颇有特色,除了头上也缠着一条青色的布条外,服装的袖子宽大,穿百褶裙,做那么一件衣服要花几件衣服的布料。本来就生活困难,还要多用布料;可这是民族习惯,世代如此,由不得我们评说。苗族妇女还作兴戴很多银饰品,手圈,颈圈,还有头上的银首饰,全身上下,也要有不的花销。他们能说汉话,说的是贵州方言。据途中参加军大的贵州学员说,他们是“熟苗”,“生苗”就不会说汉话,只会说他们苗族的语言。“生苗”c“熟苗”的叫法可能是解放前流传下来的,似乎有点歧视的味道,后来就没听人这么叫了。他们自己则称自己为“苗家”。
黔东的县城基本上是相隔八九十里一座,所以我们进入贵州后,都是在一座座县城里宿营。那时贵州的县城很,就是那么短短的一条街,几家木板房店铺,店内货物很少。食品摊上只有烤红薯c烤玉米等,显得物资匮乏,群众的购买力很弱。
在三千里行军途中,一路上都有江西人c湖南人c贵州人加入军大的行列,不时地能看到行军队伍中夹杂着几个穿学生装的青年,那就是新学员。过了几天,换上军装,就分不出来了。
这天,我们在行军途中发现公路旁的一个村子里正在办喜事。禾场上摆着几桌酒席,民间乐器奏出欢快的c喜庆的音乐,有坐的,有站的,围了一群人。从服装上可以看出是苗族人。苗族人办喜事?那太有味道了!我很想过去看看,可是不敢;中队领导没发话,谁也不能离队。中队领导也不可能发话,一发话,队伍就会解散,大家一哄而上,都去围观,像什么样子?可是终究还是有人离队,那是校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吊儿郎当机关兵”,只有这种人敢离队。他奔跑着,沿着田间路跑到那些人群中,向苗族百姓一拱手。苗民们看见大军同志前来祝贺,喜笑颜开,立即捧出一支牛角。那牛角是空心的,里面灌满了酒。机关兵接过牛角杯,一饮而尽!随即向苗民们竖起了大拇指,赢得苗民们的一片掌声和笑声,民乐更是使劲地吹奏。
队伍尚在行进中,那个机关兵不敢久留,向苗民们挥挥手,就跑步归队。他那得意洋洋的样子引得队伍里发出一片笑声。机关兵像首长似的向欢笑的队伍摆摆手,一头钻进了行军队伍里。我觉得那个机关兵(看样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