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从军见闻录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任你包,你有本事尽你演,能包进去多少就让你包进去多少,馅包完了还可以到厨房去领。但受面粉定量的制约,用馅总还是有个限度吧。为了能尽可能多地享用美味的饺子馅,这些北方来的高手们便严禁我们这些南方的外行插手。

    包好后,端到大厨房去下饺子。这天,大厨房的炊事员自然地大休息,只要站在锅边看热闹。各科室的高手们排队等着下饺子:自己烧火,自己下,自己浇冷水烧“三开”(水开三次,保证饺子馅里的肉熟)。围观的人便在一旁评论:科室的饺子包得好,馅多,饱满,一个破的都没有,真行!如果有哪个科室的饺子包得不好,破了几个,就会引起一阵哄笑:“哈哈,喝饺子汤啰!”“饺子汤有营养啊!”所以每次包饺子不仅是为了多吃馅头c吃得好(馅头也确实好,青菜猪肉馅,青菜少,猪肉多),还是科室的一种荣誉,包得不好就要在大庭广众中丢人现眼。

    在住的方面,那时候部队还没有营房,军分区司令部也是住在一座比较宽大的砖木结构的民房里。机构多,人多,住不下,译电组的住房也是人满为患,便把我们新来的个人分到附近的民房里去住。

    我们三个人在一座吊脚楼里办公,居民住楼下,我们在楼上。靠窗口摆上一张借来的八仙桌,窗外便是一条大河,可以在明亮的光线下翻译电报;累了可以远眺大山c近看大河。河上船来船往,岸边有妇女在洗衣服,有男人在洗澡,还有人在用捞鱼。一张大提起来,内鱼儿蹦跳,银光闪闪。节日里更是热闹,划龙船,捉鸭子,河边观众万头攒动。我们觉得这地方挺好:水色山光,风景如画,民风民俗颇具特色。住房则在街对面向老乡借了一间房,三人同住,和群众杂居。老房子,房间很暗,白天也要开灯才能看得见。好在白天我们在对面办公,只是晚上来住一下。

    机要股的正副两位股长接见了我们,向我们介绍了要做的工作以及一些应注意的事项。同时向我们说明,不住在司令部而住在外面的民房里,是因为司令部实在住不下了。困难是暂时的,以后会搬进来的。

    大概是部队通过地方政府向房东打了招呼:说我们办公的地方是军事保密禁地,不能入内,所以房东家的人从来不上楼来。我们下楼时房东家的人都会向我们热情地打招呼。贵州的老百姓还是蛮好的。

    我们三人住在老百姓的黑屋子里,房间不通风,天热得难受,看着冬季发的被子讨厌。有人便提议:把被子里的棉花拆掉,只盖被套子,反正到深秋时会发新被子。三人都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立即动手,把棉被拆开来,把棉花扔进了垃圾箱。雪白的棉花很显眼,一会儿就被人给捡走了。吃惯了“大锅饭”的我们,对区区几斤棉花毫不可惜,反正以后有得发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谁知贵州的天气和江西不一样。江西的夏天,热起来就一直热,早也热,晚也热,半夜还是热,中午那就更热。贵州呢?白天热,晚上就凉了,半夜时分竟然会象深秋似的,寒气彻骨。记得当年在学校上《地理》课时老师讲过这样的民谚:“早穿皮袄午穿纱,捧着火炉吃西瓜。”说的是新疆。没想到贵州的早晚温差也这么大,冻得我们三个“老俵”两腿抽筋,疼得半夜里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又不敢跟领导讲,讲了怕挨批评:谁叫你们把公家的棉花随便丢掉?只好每天晚上咬牙挨冻。挨了一个夏天的冻,经历了几十个难以安眠之夜,直到深秋季节新棉被发下来,才睡了一个安稳的c温暖的觉。幸亏那时候年轻,身体好,火气旺,居然都没生病。不知他们两人后来怎样(他们两人后来都抽调出去参加抗美援朝去了),反正我还是因此而留下了点后遗症:一个腿静脉曲张,青筋稍为暴起。这就是因为少离家不懂事,自己给自己找来的毛病。(待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