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从军见闻录追书网更新最快,(请牢记追书网网址:https://www.zhuishu5.com)

    回到家里,我把我在外面看到的许多新鲜的见闻兴冲冲地告诉母亲。她听着,点点头,不大说话,神情有点闷闷的。当时我不理解,后来我才领悟到,这与我的家庭状况有关。在这个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我在欢欣鼓舞地迎接解放,母亲却在忧虑家庭的日后处境和儿女的出路。

    我家是祖传的地主。父亲曾任国民党军的少将副师长,后来调入东北行辕,其最后c最高职务是行辕的处长,代理过行辕主任。1946年4月,在解放战争正式爆发前的“国共摩擦”中,解放军突袭长春,他和吉林省主席c长春市城防司令等人一起被俘。这是登了当时的国统区各家报纸的。

    临川县解放前夕,父亲的朋友位国民党军的团长来到我家,见到我母亲。他说他即将率部去海外,特来邀请我们全家随他一起去海外避难。母亲拒绝了。她为什么拒绝?我不知道,她没给我说原因。

    母亲是个有文化的人,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一个大户人家,早年毕业于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当过学教师c学校长。她走过全国许多地方,见多识广,人很聪明,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讲课生动有趣,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父亲则是出生在江西农村,只是个学毕业生。听我母亲说,他脾气不大好,性格倔犟,还保留着一些乡下人的习气;但做事有毅力,很能打仗。他们之间性格不合,常常发生矛盾(父亲常年在外,我并不了解他)。但我从她对父亲的思念中看出,她对他还是有感情的。解放后,她要我到解放军举办的展览馆里去寻找父亲的消息。我找到一份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被俘将领的名册,里面却没有父亲的名字。我询问展览馆里解放军的工作人员,他们也茫然不知。后来我想,可能是因为他的被俘是在解放战争正式爆发之前,不属于名册登载的时间段;另一个可能是,那时他已不属军队编制,所以未入册。此后便杳无音信。直至现在,我父亲依然是“下落不明”,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按照阶级分析法,我应该是怀念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新政权保持距离。奇怪的是,我发自内心地欢迎共产党,对共产党的历史,对共产党的领袖人物都十分感兴趣,看过后能如数家珍般向同学讲述;对解放军的节节胜利c不断传来的捷报,也会兴高采烈地向同学c亲友们作义务宣传。

    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我作了点自我分析:可能是受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那时候,市民们普遍厌恶国民党的统治:抓兵抓伕,苛捐杂税,敲诈勒索,物价飞涨,官贪吏污,民不聊生都希望早点“改朝换代”,换个新的政府试试看。而且普遍看好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有可能把动荡不安c民不聊生的中国治理好。因为共产党所到之处,都会带来一股喜人的新风:清正廉洁,安定社会,稳定物价,雷厉风行。学校里的老师也在课堂上谴责国民党的腐败,赞扬共产党,宣传共产党的理论c政策和主张;虽然他们绝大多数出身于地主家庭,最不济的也该是富农(那时县城里的省立中学教师都是大学毕业生,还有几位留洋生。那个年代想要读大学,没有相当殷实的家庭财力支持是读不起的)。

    当然也有个别教师有不满情绪。有位教我们生物的老教师,那时好像就有五六十岁了。临川县解放后,他就情绪低落,教课也没精神。生物课考试前,他公开在课堂上说:“你们不用担心,所有的人都会及格。”好象有一种“万念俱灰,我也无心为难你们这些学生”的悲观情绪,干脆让你们“皆大欢喜”算了。

    虽然生物老师给大家吃了“定心丸”,考试中有些人做不来考题时,还是偷看书。恰好这时窗外走过两个解放军,他们看见学生在考试中偷看书,不禁相视而笑。他俩站在窗口看了一会儿才离开。两个解放军一走开,生物老师就站在讲台上发脾气。他先是批评那几个偷看书的学生:“不是早就给你们打过招呼了吗?所有的人都会及格的,你们还要偷看书?”随之又责怪那两个解放军:“没有一点教养,跑到这里来看c看c看,看什么?有什么好看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7年后我从部队回乡探亲,遇到当年的初中同学,问及那位教生物的老教师时,同学说:“他家是地主,土改时他上吊自杀了。”

    农民则十分渴望形势能有一个大的变化,一个个伸长脖子盼望着共产党的新政权能给他们带来好处。暑假里我回到乡下老家,一知半解地对着乡亲们讲解放后县城里的见闻。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断地提问题:会不会分田?什么时候分田?想想也好笑,我,一个地主的儿子,居然跑到农村去充当共产党的义务宣传员。

    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农民们一般要在家里午休两个时左右。他们没有睡午觉的习惯,常常是聚在两幢老屋之间的那条通道上扯闲话。那里有遮阳的屋顶,有凉爽的过堂风,有热情好客的主人——一位无儿无女的老寡妇,一个漂亮的老太婆。年轻人都喜欢坐在那里的石凳上,迎着习习微风,听着蝉鸣声声,一面乘凉,一面无拘无束地扯闲话c说笑,使那儿成了当时村里年轻人的社交场所。每天这个时候就有人来呼唤我:“童心,去给我们讲共产党。”于是,我欣然前往,坐在通道的石条凳上,享受着青年农民们的欢迎c拥簇,尽我所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